2025年7月,江南大学商学院“志青春·与国同行”运河织金实践团在江苏扬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在商学院教师王璁、徐宇辰带领下,深入施桥镇政府、长飞(江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扬州市城控集团、运河文化投资集团及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等地,聚焦运河文化在产业升级、遗产保护与非遗传承中的创新实践,探寻“千年商脉”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扬州路径。
站在施桥船闸的观景平台上,运河织金实践团的成员们目睹了繁忙的景象:满载货物的船舶在智能调度下有序通过闸门,水面波纹与岸边的工业区、物流园交织呼应。苏北航务管理处工作人员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向成员们展示了船舶过闸的全流程,“苏北段运河10座船闸年通过船舶约13-14万艘,2023年货物通过量达2.65亿吨。”工作人员介绍道。这高效运转的“水上高速”,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运河作为“经济血管”的强劲脉动,其承载的“千年商脉”正通过现代化管理焕发新生。
运河的物流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竞争力?实践团在长飞(江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找到了答案。公司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处,负责人向成员们解释了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原材料通过运河直接运抵,成品深海电缆则通过自建港口经长江运往项目地,这使我们的运输成本比内陆企业降低近30%。”正是运河提供的稳定“物流保障”,支撑着长飞科技在深海电缆领域的技术攻坚和市场响应能力,将创新成果源源不断输向广阔的海洋。

图为实践团探访长飞(江苏)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活动合影
运河的文化价值同样在驱动产业创新。在扬州市城控集团,江南大学校友、设计师杨洋向实践团介绍了“运河十里”项目的设计理念与未来规划。该项目负责人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开发运河经典IP,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旅新模式。团队成员就新技术应用前景与项目方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为实践团运河十里活动合影
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在扬州运河文化投资集团得到更生动的展现。集团党委副书记范小平分享了其《如鸢》游戏与国家级非遗雕版印刷技艺“梦幻联动”的案例。“通过游戏这种年轻人喜爱的方式,让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活’起来、‘火’起来,是非遗‘出圈’的一次成功尝试。”范小平解释道。扬州广陵古籍印刻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聂正群则介绍了非遗珍宝馆建设中的挑战与经验。这些创新实践引发了成员们对非遗技艺如何更“出新”“出彩”的思考。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对运河遗产的精心守护。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保护监测处处长光晓霞向实践团强调:“保护先行是商业开发的前提,必须严格落实审批流程。”团队成员认识到,只有在坚实保护基础上的开发,才能实现运河文化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丰富的展品和互动体验则系统呈现了运河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加深了成员对“千年商脉”厚重底蕴的理解。
非遗是运河文化流淌的“活化石”。在扬州非遗珍宝馆,实践团成员近距离观摩了古籍印刻等精湛技艺。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承载着“工匠精神”的传统技艺,正通过各种方式在当代得到保护与创新性传承,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纽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扬州非遗珍宝馆参观
从繁忙船闸见证的物流活力,到长飞科技展现的产业优势,从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到非遗技艺的匠心传承,再到廉政文化的思想浸润,江南大学运河织金实践团的扬州之行,是一次对运河文化赋能产业创新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调研。团队成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扬州如何激活“千年商脉”的当代价值,为探索文化遗产服务区域发展提供了青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