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学56度中南临时团支部赴长沙地区“芙蓉”“雪莲”并蒂开:民族互嵌视角下探寻湘江之滨的“天山来客”暑期社会实践团穿梭在岳麓区、雨花区、开福区的街巷里。他们以民族互嵌理论为镜,聚焦新疆籍务工群体的城市融入故事,用青春足迹丈量跨民族交流的距离,让“芙蓉”的温润与“雪莲”的纯净,在湘江之滨交融成独特的芬芳。
一、味融烟火:湘疆风味的双向奔赴
锅铲与灶台的碰撞里,藏着最生动的跨民族对话。新疆风味与湖湘滋味在长沙的烟火中相遇,既守得住本真,又融得了新意,成了连接两地的“味觉纽带”。
(一)双辣相济:辣皮子与朝天椒的湘疆调
在疆域一号餐厅蒸腾的热气里,老板王晓雷将暗红的新疆辣皮子与艳红的本地朝天椒并排摆放在案板上,笑着回忆:“刚开店时,新疆辣皮子拌面对长沙人来说,还是太‘温柔’了。”为了让这份来自西北的风味在湘楚大地扎根,他把对美食的执着化作一个个温暖细节:新疆拉条子讲究“一根到底”,可长沙的小朋友们总卷不起来面条,他特意在每张餐桌摆放小剪刀,“咔嚓”声里,长面变成适口小段,孩子们吃得开心,家长也直夸贴心。而在辣味的融合上,他既保留新疆辣皮子的醇厚香气,又大胆融入湖南朝天椒的劲辣,两种辣椒在锅中交融,碰撞出独特的“湘疆味”。
谈及即将开业的第二家分店,王晓雷眼中满是期待:“不仅想让长沙人尝到家乡味,更希望帮老乡们在这儿扎根。你听,他们现在都能自然地问‘呷饭不咯’!”这份跨越千里的美味与温暖,正在烟火中传递着两地的情谊。
图为疆域一号老板正在接受采访。者文萍摄
(二)一面传情:大盘鸡与皮带面的水土和
循着孜然与辣椒交织的香气,实践团在八公里外的伊品轩寻到回族大叔王金贵。灶台前,他将鲜鸡肉倒入油锅,油花迸发时,一把来自新疆伊犁的孜然、一把长沙高桥市场的紫苏相继入锅,“这俩搭配,就像我和这座城。”八年前,为陪读考入中南大学的女儿,王金贵跨越3000公里扎根长沙。从火锅到快餐,创业之路满是荆棘。直到他重拾家乡招牌大盘鸡,秉持“新疆师傅、新疆调料、新疆做法”,才终于打开局面。可湖南潮湿气候让皮带面这一灵魂搭档“水土不服”。
王金贵执着地用二十余种面粉反复试验,厨房堆满面粉袋,他的双手沾满面粉、额头常冒汗珠。终于,经精准配比与温湿度调控,筋道弹牙、裹满汤汁的皮带面诞生。如今,这道招牌菜让顾客直呼吃出“新疆筋骨”。王金贵用坚守与创新,让新疆味道在长沙生根,也让“传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新环境中焕发新生”这句话,在烟火气中愈发滚烫。
二、业筑同心:创业路上的交融共生
长沙的包容,给了新疆创业者逐梦的底气;而他们的坚持与创新,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别样的活力。从视频工作室到甲胄工坊,不同领域的奋斗故事里,都藏着草原风与湘江润的奇妙共鸣。
(一)光影合鸣:草原风与湘江雾的创意契
“留在长沙,是因为这里可以让我想做的事落地。”2019年,中南大学毕业后的合然·叶尔森放弃新能源专业对口岗位,被长沙的创业政策吸引,把“电影解说”这个看似小众的爱好变成事业。最初的工作室只有他一人,他白天在工作室里自学PR剪辑视频,夜里对着台灯逐字打磨文案。随着解说视频质量越来越高,他的粉丝数量也不断攀升。如今,工作室已汇聚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而他也已成为收获319万粉丝的B站UP主。
在这座热情的城市,合然还邂逅了爱情——一位地道的长沙姑娘。最初,饮食差异像道小坎,合然面对湘菜的辣,总是望而却步。可爱情就是这般奇妙,在女朋友的陪伴下,他一点点尝试,从辣得皱眉,到后来能和女友自在地品尝麻辣鲜香。“她教我‘呷饭要趁热’,我给她泡带奶皮子的哈萨克奶茶,这和做视频一样,都是慢慢磨合的过程。”
合然的解说视频里,从未刻意强调地域标签,却会有粉丝留言:“听你说话,像同时吹到了草原的风和湘江的雾。”这座城市给了他逐梦的底气,他也用成长轨迹印证着:当草原的爽朗遇见湘江的温润,每个认真扎根的人,都能在这里长出自己的根系。
图为百万粉丝UP主合然正在剪辑视频。者文萍摄
(二)甲胄承脉:楚甲鳞与草原纹的文明叙
在长沙“奥宗甲胄工作室”,一片楚甲鳞甲与草原皮革甲片并排摆放——前者云纹灵动似湘江浪,后者鹿角纹弯如套马杆,恰是叶思太・卡得尔汗十五年匠心的缩影。从北京初遇甲胄的种子,到内蒙古扎根时的系统钻研,再到2019年落户长沙,叶思太的甲片始终在“讲故事”。他曾对着博物馆匈奴铜甲的青锈发呆,也曾为复原楚甲翻遍战国文献,“甲片会说话,只是需要人听”。
在长沙,他收获了太多温情:不同民族的朋友帮他寻场地、拉投资,合作结束情谊依旧;父母来湘,友人热情相待,带他们触摸城市的红色记忆。创业路上,有过文化园区免费场地的扶持,也熬过疫情中用积蓄苦撑的寒冬,如今仍在订单与成本的夹缝中精打细算。家人从观望到支持,也难掩担忧,而他握着刻刀的手始终未松——“不是没想过放弃,只是十五年心血早已浸透这些甲胄,已成为我放不下的牵挂。”他亲手复原的甲胄,沉默而有力地诉说着华夏各民族文明的交融。
如今,这些串联着草原风与湘江润的甲片,正以独特方式延续文明对话。叶思太说:“每片鳞甲都是时光的信使,我只是负责把它们擦亮。”
三、育见青春:校园里的青春守望
中南大学的校园里,新疆籍师生正用青春与信念,架起一座连接湘疆两地的“成长桥梁”。他们在教育中播撒团结的种子,在坚守中诠释“守护”的多重意义。
(一)引路护航:成长途中的育心桥
中南大学校园里,少数民族辅导员库都斯正以爱与责任书写着别样篇章。六年前,18岁的他从乌鲁木齐踏入长沙,湿润气候、陌生方言与两小时时差曾让他迷茫,
但这份不适成了成长的契机,他埋头苦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更在党的民族政策滋养下,读懂了教育连接民族与地域的力量。本科毕业后,他选择一边深造一边担任辅导员。学习上,他定期查课、安排辅导,为迷茫学生对接学长、定制计划;生活中,他将湘疆红色文化融入育人,用英雄事迹点燃学生爱国情。
“你看他们现在,球场上配合得像从小玩到大的伙伴,回宿舍会拉着本地同学讲家乡的故事,教室里总凑成一团讨论题目——这些孩子啊,早就成了不分彼此的一家人。”库都斯老师笑着指向办公室墙上的合影,照片里各族学生挤成一团,阳光落在每个人笑开的脸上,像撒了一把金灿灿的种子,埋在湘土的红壤里。
湘江水静静流,岳麓山默默听。这个从乌鲁木齐来的年轻人,正把湘疆两地的红色基因,种进一颗颗年轻心里,等着它们长成参天树。
图为少数民族辅导员库都斯正在与学生进行谈心。者文萍摄
(二)初心续章:迷彩服与白大褂的守护心
“学医,是想让家乡诊室多盏不灭的灯。”当年攥着中南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把对医学的炽热与对故土的承诺,一并塞进了行囊。新生军训的烈日下,老兵讲起“把青春压进枪膛”的故事,让他坚定保家卫国的理想,把军徽别进了心尖。军营岁月是刻进骨髓的锻打。五公里越野时,他像高原岩羊般领跑,把新疆“儿子娃娃”的韧劲变成战友的标杆;节日篝火旁,他的烤全羊混着孜然香飘满营地,教战友跳民族舞时,维语的“热合买提”和四川话的“雄起”在风里撞出笑声。各族战友同喝一壶水,共吃一块馕,风雪把不同面孔磨成一样的肤色,把不同乡音熬成了同一种心跳。
回到校园,军装换成白大褂,可那份担当丝毫未减。边关站岗时“守护万家灯火”的信念,化作实验记录上工整的字迹;军营里“不放弃一个战友”的执着,变成对学业“精益求精”的苛求。当医学誓词与入伍誓言在心中重叠,他忽然懂了:迷彩与白衣,不过是守护的两种肤色;枪托与手术刀,原是同一片初心的不同锋芒。
“你看这无影灯,多像边关的月亮。”两种光都照着同一个中国,就像他走过的天山与湘江,最终都汇入民族复兴的春潮。
四、巷陌生花:来客种出故园的年轮
雨花区的街巷里,藏着许多扎根生长的故事。这片土地上,聚集着不少新疆籍务工者:有人经老乡牵线来到长沙,从推着小车在街头叫卖烤包子起步,如今拥有了窗明几净的小店;有人携家带口而来,从经营一家不足三十平米的小餐馆开始,在烟火蒸腾中慢慢稳住了生意脉络。人们怀揣着对好日子的向往而来,为了生计奔波,为了理想打拼,而长沙,正用宽广的胸怀,收纳着无数个关于奋斗与梦想的故事。
(一)小店滋长:从折叠餐桌到阖家安处
实践团采访的乌孜古风味凉皮餐厅老板,正是这群追光者中的一员。他的餐馆从最初摆着几张折叠桌的简陋铺面,发展到如今雇了多位同乡帮忙,后厨的蒸汽与前厅的欢声笑语交织成温暖的日常。更让他心头熨帖的是,孩子在附近学校就读,各门功课稳居班级前列,“老师总夸他适应能力强,和同学们处得跟亲兄弟似的”。如今,他已将老家的父母接到身边,“长沙的夏天虽热,但人心更暖,我们早把这儿当成自己家了。”
图为乌孜古风味凉皮餐厅老板正在准备做酸奶刨冰。者文萍摄
(二)车轮印心:从异乡街巷到吾乡暖意
“刚来长沙时总怕水土不服,没想到这里比想象中更像家!”握着方向盘的货拉拉司机大叔笑得眉眼弯弯,这位曾在北京货运行业凭勤劳站稳脚跟的汉子,因爱与家人迁居长沙,开启了人生新篇章。初来乍到时,长沙的烟火气化作包容的双手,温柔接纳了他。街头飘散着馕饼的麦香,也飘来臭豆腐的独特气息,家乡风味与湘味碰撞,在舌尖谱出别样的美味乐章。邻里的热情更是融化了陌生感,一碗热乎的米粉、一句贴心的问候,让他迅速融入社区生活。如今,阿卜杜拉驾驶着货拉拉穿梭在长沙街巷,标准的普通话里藏着对城市的熟悉与热爱。稳定的工作给予他生活底气,更点燃了对未来的憧憬。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巷,早已刻进他心里,成为第二故乡。
五、芙蓉雪莲共芬芳: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些来自天山脚下的“来客”,带着雪莲的纯净扎根湘土,在芙蓉的温润里生长:他们让新疆的辣有了湖南的劲,让草原的爽朗融进湘江的雾气,让异乡的方言混着本地的俚语,让“他乡”二字在孩子的笑声里、在邻里的问候中,渐渐淡成“吾乡”的暖意。
实践团的青春足迹印在街巷校园,而更动人的足迹,藏在王晓雷餐厅的剪刀里、王金贵的面粉袋上、库都斯办公室的合影中……这不是刻意为之的“融合”,而是像湘江水接纳支流般自然——当每个民族的故事都能被倾听,每种文化的光芒都能被看见,民族团结便不再是抽象的词汇,而是灶台前的默契、创业时的扶持、校园里的欢笑,是“呷饭不咯”里藏着的天山回响,是千万个“我们”共同生长的模样。
芙蓉与雪莲,本就该在同一片阳光下并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