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团走进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实践展开调研,与燃料质检部负责人王志强围绕发展历程、碳排放管理及减碳路径等进行深入交流,探寻传统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道。
企业发展历程:从“鲁南明珠”到绿色标杆
邹县发电厂的发展是中国火电行业的缩影。1983年,4台335MW亚临界机组在鲁西南荒滩奠基,奠定“鲁南明珠”雏形。此后,企业不断实现技术突破,1996年60万千瓦机组投运,2006年山东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投产,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机组投产题词,企业成为当时亚洲装机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如今,电厂总装机容量达4610MW,拥有8台机组,曾是亚洲第一大火电厂。从“多发电、发好电”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企业始终以“排头兵”姿态引领行业升级。
环保治理转型:三维治污体系显成效
在环保治理转型方面,企业构建了蓝天、碧水、净土的三维治污协同攻坚体系。大气污染防治上,“十一五”以来累计投资40亿元完成8台机组全链条环保改造,脱硫、脱硝、除尘效率显著提升,2015-2017年投资10亿元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目前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优于国家及省标。2020年7月,投资4亿余元的煤场全封闭工程竣工,解决了煤场扬尘问题。
固体废弃物处理走出循环经济之路,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相关生产线,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超80%,脱硫石膏利用率达100%,获评“山东省循环经济科学管理十佳示范企业”。
双碳战略下的转型举措
王志强强调,“双碳”目标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契机。近年来,企业健全碳排放管理体系,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当日完成首批碳交易,2023年8月获全国首届碳市场模拟交易大赛“突出交易表现单位”,碳排放数据准确率连续3年达100%,2025年6月顺利通过山东省2024年度碳排放数据核查。通过机组节能提效改造,自2020年起四台大容量机组每年节约标煤约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1万吨。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多个光伏项目落地,形成“传统火电+新能源”的多能互补格局。
未来减碳路径与展望
未来,企业将从多方面推进减碳工作。深化节能提效,推进机组灵活性改造,计划对部分机组实施改造以降低煤耗,强化入炉煤质管控。拓展清洁能源,加快光伏项目落地,探索“火电+储能”模式,推进“乡村振兴+光伏”项目延伸。
优化碳资产管理,完善数据管控,组建专业团队参与碳交易。探索技术创新,分阶段推进碳捕集技术应用,试点并规划相关产业链,同时提高固废高值化利用率。强化人才培养,加强环保与碳资产管理人才培养,为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此次调研展现了邹县发电厂从“能源生产大户”到“绿色低碳标杆”的转型决心与成效,其经验为传统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