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社会实践专访稿(文字来源:马想)
2025年6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南省洛阳市考察了龙门石窟,期间总书记一路肯定勉励,一路谆谆叮嘱,对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河南以及洛阳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洛阳人民的亲切关怀,全市人民倍感振奋、倍感温暖、备受鼓舞。
潮涌河洛千帆竞,思想领航万象新。作为新时代青年,借“三下乡”这个机会,河南科技大学河洛书院“寻迹中原”实践团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来到了洛阳龙门石窟开展了参观、采访、学习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再一次深刻学习体会到了习总书记强调所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我们将这些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的巨大意义。
参观游览:探索文化瑰宝
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碑刻题记、近80座佛塔,南北绵延一公里,犹如一副徐徐展开的千年画卷。这些石窟横贯400余年,或是民间捐赠建造,或是帝王将相捐赠,其数量的壮观无需多言。这些石刻雕像也代表着中国石刻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彰显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实地调研:传承文化自信
实践团成员在实践过程中,积极与来访的游客进行互动调研。从龙门石窟的保护情况、景点参观感受及改进建议等诸多方面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进行互动问答。少年儿童所展现出的深厚历史文化素养,正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文化复兴进程中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老年人也反应龙门石窟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著,这一变化正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的生动体现,也印证了历史发展的坚实步伐。多位外国友人也在参观过程中对龙门石窟的恢弘窟龛群表达高度赞叹,直言被其中蕴含的精湛技艺所折服,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龙门石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鲜活见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五千多年文明积淀中汲取精神养分,对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夯实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回想:文旅相生美美与共
古代工匠,开窟造像,镌刻风格与气派;今时今日,科技赋能,连接历史与文明。“一座洛阳城,半部华夏史。”文物是文化的载体。龙门石窟传承着中原文化的根脉,承载着世界文化交融汇聚的丝路文化印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岁月不语,惟石能言。“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殷殷嘱托,朝斯夕斯,念兹在兹。在历史深处回望与探寻,是为了更好的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