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2025年7月,由河海大学数学学院组织的"启明星"科学小实验进社区支教实践团奔赴全国多地开展科普活动。在一个月的实践期内,这支由70名大学生组成的科普团队深入8个省级行政区、11个地级市的20个社区与学校,累计开展了30余次科普活动。
星火燎原遍九州,匠心独运育新苗——精心筹备与科学规划 2025年6月,实践团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6封邀请函。团队成员立即与各社区进行对接,详细了解参与儿童的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以及活动现场的设备条件。基于详实的调研数据,志愿者们精心编写了25个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科普故事与实验教案,并按照难易程度进行科学分级。
为确保活动效果,河海大学数学学院科普部成员依据长期志愿服务经验开展专题培训,重点围绕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秩序管理和教学材料制作三大板块进行指导。此外,团队还为每个社区量身定制专属科普方案,同时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白楼乡殷堂小学的大门
跨越山河传薪火,妙趣实验启童心——广泛覆盖与多元内容 2025年7月,这支充满活力的实践团正式踏上征程。从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卫楼社区徽狮功夫会馆到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白楼乡殷堂小学,从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社区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西湖路社区,再到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北街道新新家园社区,志愿者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中,实践团成员分组行动,累计走访了20个社区与学校,科普范围覆盖8个省级行政区、11个地级市。特别是在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白楼乡殷堂小学、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润禾田野幼儿园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乡镇区域,实践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科普方案,为孩子们带去了精彩纷呈的科学盛宴。
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基础科学普及方面,志愿者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人工智能、几何图形、血液、微生物等科学知识。通过"遇水开花"、"消失的颜色"、"宝藏迷信"等趣味实验,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直观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光的全反射、淀粉遇碘变蓝等科学原理。此外,团队还创新性地开展了垃圾分类、碳资源保护、食品安全、生物生长等专题科普活动,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科普活动现场
以爱为尺量成效,以诚为镜促提升——质量把控与持续改进 为确保科普活动取得实效,实践团建立了科学的质量评估体系。每场活动结束后,团队都会向家长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从内容设计、互动效果、知识收获等多个维度收集反馈意见。累计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数据显示整体满意度高达98%以上,其中"实验趣味性"和"知识易懂性"两项指标获得普遍好评。这些量化数据为优化后续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主动与学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深度交流。针对乡村教师提出的"实验器材适配性"、社区工作者关注的"活动可持续性"等专业建议,团队迅速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教案设计、材料准备等环节进行针对性改进,确保科普内容更贴合不同地区的实际需求。30余场活动中,孩子们专注的眼神、踊跃的提问和惊喜的欢呼,正是对科普工作的最好肯定。"启明星"播撒的科学火种,正照亮更多孩子的求知之路。
志愿者与社区老师交流
萤光汇聚成星河,沃土深耕待花开——成效显著与展望未来 "启明星"实践团的科普活动成效显著,在圆满完成系列科普任务后,团队陆续收到了来自各服务社区的18封感谢信。团队通过系列科普实践,不仅有效激发了儿童的科学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更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在科普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志愿者们播撒的科学种子正在生根发芽。活动期间,实践团还建立了2个科普实践基地,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普支教模式,为基层科普工作的持续开展探索出新路径。
站在新的起点上,"启明星"实践团将继续秉持初心,在科普道路上砥砺前行。未来,团队将着力扩大科普覆盖范围,深化科普内容建设,创新活动形式,完善质量评估体系。通过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培养更多科普志愿者,让科学的星火照亮更多孩子的心灵,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服务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在殷堂小学的集体照
科学筑梦,温暖同行。“启明星”科学小实验进社区支教实践团将继续以赤诚之心深耕科普沃土,用爱与智慧陪伴少年成长,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孩子的未来。在传播知识、播种希望的道路上,“启明星”实践团成员正以青春之名,书写着温暖而有力的时代答卷。
文字作者:郭佳慧
图片作者:徐一诺 尹维阔 杨思彤 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