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印记,传承医者担当,汲取奋进力量。7月25日,我院“‘医’路‘兴’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走进桐乡,参观桐乡革命烈士纪念馆、桐乡市红色文化教育中心与张琴秋纪念馆。红色地标在岁月中沉静矗立,如同散落在时光里的星辰,照亮着先辈们的赤诚足迹,也为后辈积蓄着穿越风雨的奋进力量。
缅怀烈士忠魂,感悟担当伟力
桐乡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时光仿佛凝固。柔和灯光下,泛黄的照片泛着历史光泽,锈迹斑斑的枪械、磨损的军装静静陈列,每道纹路都刻着烽火记忆。吴梅等志士高擎的“抗日报国”旗帜虽已褪色,却仍能想见他们振臂高呼的热血——那是战火中不倒的脊梁,用生命写下“担当”二字。无数无名烈士的事迹虽未详尽记载,倒下的身影里却藏着动人信仰:国家危难时,不必问姓名,只需向前行。实践团成员静默驻足,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似能触到先辈滚烫的体温。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先辈为镜,在时代需要之时主动担当,于困境之中坚定前行,把个人理想融入家国事业,让青春在“守护”中绽放价值,用行动续写先辈未竟的赤诚。
探寻红色脉络,汲取精神滋养
桐乡市红色文化教育中心的展厅里,光影流转间,一部桐乡红色史诗缓缓铺展。沈雁冰的手稿上,墨迹仍带着思想的锋芒,那些激扬的文字曾如惊雷般划破暗夜,唤醒沉睡的国人;沈泽民穿过的粗布衣衫上,还留着革命征程的风尘,他用短暂而炽热的一生,诠释了“信仰高于生命”的重量;中共嘉崇桐工委秘密活动的场景复原中,一盏油灯在角落里亮着微光,那是绝境中不熄的希望之火,照亮了燎原的前路;“农民抗租斗争的影像资料里,无数挺直的脊梁与铿锵的誓言,汇聚成捍卫尊严的磅礴力量。这些碎片共同编织成一张“精神网络”,让实践团成员们明白红色从不是单一的色调,它是笔杆子的锋芒、是脚底板的泥泞、是手拉手的温暖,更是一代代人对“为人民谋幸福”的执着。新时代青年当以此为引,深耕领域、锚定方向,让坚守成为青春底色,用奋斗书写成长篇章。
重温琴秋事迹,坚定医者初心
展柜里,那把氧化的医用镊子,犹见她在战地医院夹起生命微光的模样;泛黄病历上,娟秀字迹藏着对生命的千钧承诺。1934年春,红四方面军总医院里,她是艰苦岁月的一抹亮色:招贤时的恳切、制药时的专注、救伤时的温柔,让“担当”二字有了温度。痛失挚爱后,她将悲恸埋进陵园的每块墓碑,把思念淬成前行的锐劲,让坚韧在时光里愈发清亮。成员们望着她的照片,读懂了“大爱”:是“小我”融入“大我”的通透,是伤痛化作力量的坚韧。这份赤诚如种子在心中生根,未来无论何种岗位,都要如她一般,让初心永远滚烫。
夕阳为桐乡红地标镀上金边,实践团成员步履愈坚。烈士忠魂、红色脉络、琴秋初心,串联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青年担当深植红色基因,孕育于先辈生命浇灌的土壤。新时代青年当以青春赴使命,承先辈足迹,燃信念之光,让"担当"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绽放时代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