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大三学生,怀揣着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好奇与热忱,我以“百村支书”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踏入了雍圩村这片充满生机与故事的土地。在与村庄的深度接触中,我试图探寻乡村发展的脉络,感受基层治理的温度,以下便是我在雍圩村的实践历程与体悟。 初遇雍圩:乡村风貌的直观印象 初到雍圩村,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质朴的乡村景象。错落分布的农舍,外墙虽不似城市建筑那般光鲜,却有着岁月沉淀的厚重。农家院落中停放着农用三轮车、拖拉机 ,这些是村民日常劳作、生活的“好帮手”,它们静静伫立,仿佛在诉说着乡村生产生活的日常。院子里随意堆放的农具、杂物,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真实模样——没有刻意的规整,却满是烟火气息。 沿着道路前行,看到了标有“雍圩”字样的路牌,它静静伫立在绿意环绕间,像是乡村的“名片”,无声却有力地宣告着这片土地的归属。周边树木葱茏,田野气息扑面而来,让我这个久居城市的学子,瞬间感受到乡村自然生态的质朴与美好,也对即将展开的实践探索充满期待。 深入调研:触摸乡村发展的脉搏 在雍圩村,我跟随村支书的脚步,走访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全方位了解村庄发展情况。 (一)农业生产:机遇与挑战并存 走进农田,目之所及是刚翻耕过的土地,土壤散发着质朴的气息。村支书介绍,雍圩村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作物涵盖小麦、玉米、水稻等。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倾斜,村里也在尝试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型,比如引入新型农机设备,提高耕种效率。但受限于资金、技术,大规模现代化农业设施的普及还存在困难。像一些先进的灌溉系统、智能监测设备,因成本过高难以落地,部分农田仍靠天吃饭,遇到极端天气,收成便受影响。 同时,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也是难题。多数村民仍依赖传统的线下收购模式,缺乏对电商等新渠道的了解与运用,优质农产品往往“养在深闺人未识”,附加值难以提升,这让我意识到,乡村产业发展不仅要关注生产端,销售与品牌打造同样关键。 (二)村庄建设:在探索中前行 在村庄走访,能看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也发现待完善之处。道路方面,主干道基本实现硬化,但部分田间小路、巷道仍为土路,遇到雨天泥泞难行,给村民出行、农产品运输带来不便。公共服务设施上,虽有简单的文化活动场地,但缺乏足够的健身器材、文化宣传设施,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过,村支书提及的村庄规划蓝图让我看到希望。村里计划结合乡村生态资源,打造小型休闲公园,完善道路网络,同时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让雍圩村既有乡村韵味,又具现代便利,这让我深知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 (三)基层治理:凝聚乡村发展合力 与村支书交流基层治理,是我收获颇丰的环节。村“两委”积极发挥作用,通过村民大会、议事协商等形式,让村民参与到村庄事务决策中。比如在农田水利设施修缮、公共区域环境整治等问题上,广泛听取村民意见,激发大家共建家园的积极性。 但也存在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参与治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多是老人、妇女,基层治理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村支书尝试通过线上沟通、返乡能人动员等方式,让更多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关注、参与家乡建设,这让我明白,基层治理要兼顾不同群体需求,创新方式方法,才能凝聚最大合力。 感悟与成长:以青春力量赋能乡村 此次雍圩村实践,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成长之旅。我看到乡村发展既有国家政策扶持下的蓬勃生机,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体会到村支书在基层治理中的担当与不易,他们要平衡各方需求,在有限资源下谋发展;更感受到乡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守,即便面临困难,也积极为家乡变好付出努力。 作为大三学生,我深知自己所学知识还需沉淀、转化,但也愿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持续关注乡村发展。未来,我可以利用专业所学,比如借助新媒体技能帮助村里推广农产品,运用规划知识为村庄建设出谋划策,或者积极宣传乡村故事,吸引更多社会关注。乡村振兴需要各方力量汇聚,我愿成为其中小小的“萤火虫”,散发微光。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雍圩村的实践经历,让我对乡村有了更真实的认知,也坚定了我以青春之我助力乡村发展的决心。期待未来能再次踏上这片土地,见证它在乡村振兴征程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而我也将在服务乡村的路上,继续书写属于青春与担当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