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学子深入威海钓具产业一线 校企协同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
来源:山东大学“数智驱动,渔链共创”创新创业实践团队
近日,山东大学“数智驱动,渔链共创”创新创业实践团队走进威海市鱼猎人钓具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深度调研。在这家拥有二十余年历史的钓具行业领军企业,团队成员们通过企业展厅参观、高管座谈、产线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了中国钓具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当前面临的挑战。
鱼猎人公司总经理阮华卿向团队详细介绍了企业“从代工到品牌”的转型升级之路。在企业文化长廊中,一组组历史照片生动展现了这家民营企业如何从家庭作坊成长为年产值过亿的行业标杆。特别令人关注的是,面对2025年日本市场贸易壁垒的新挑战,企业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布局、生产工艺升级等举措,成功化解了外贸危机。阮总表示:“我们提前三年就开始构建河北备用供应链,这次制裁反而让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得到了验证。”
调研发现,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钓具行业正面临去产能、环保升级等系列挑战。鱼猎人公司创新性地采用“谈判+转型”组合拳,一方面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另一方面加快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公司研发的碳纤维智能钓竿已获得多项国际专利,产品利润率提升35%。
山东大学商学院李燕教授指出:“我们正在探索‘高校智库+企业实践’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将学校的供应链优化算法应用于企业实际排产,初步测试显示可降低物流成本18%。”目前,校企双方已就共建“智慧供应链联合实验室”达成意向,未来将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威海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此合作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这种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实践,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板。特别是在当前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智力支持对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具有重要价值。”
在全球化竞争和产业变革的双重挑战下,这种“高校智库+企业实践”的协同创新模式,不仅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新动能,更探索出一条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调研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踪企业转型成效,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研课题,助力钓具产业高质量发展。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