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学学子溯源红色根脉 共筑思政育人同心圆
来源: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本科242班潘叶鑫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召唤,进一步探索跨学段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新路径,近日,嘉兴大学平湖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红脉铸魂思政一体化探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小组为单位前往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与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等红色场馆,开展沉浸式红色研学活动,在历史回望中感悟红色精神,筑牢信仰之基,以实际行动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
聚焦红色资源:育人效能待提升
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以大量一手史料和实物罪证,直观揭露日军侵华的反人类罪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青年一辈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通过梳理陈独秀先生在新文化运动以及建党初期的探索与实践,展现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的生动历程,为理解中国革命历史脉络、传承革命精神文化提供了鲜活素材。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在面向青少年群体进行红色思政教育时,多处史料展示以“陈列”为主,缺乏对历史背景的通俗解读和情感引导,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导致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传承不够深入。
溯源红色根脉:在历史回响中筑牢思政根基
步入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昏暗的灯光下,泛黄的照片、锈迹斑斑的医疗器械、幸存者的口述录像……一幅幅、一件件实物史料,无声却有力地揭露了日军发动细菌战的滔天罪行。参观过程中,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细菌战的实施过程以及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危害,团队成员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展品,系统了解了侵华日军组建731部队等细菌战部队、研制致命病菌、在华实施细菌战的全过程。从鼠疫菌的恶意散播到无辜民众的悲惨遭遇,从残缺的生活器物到幸存者的血泪证词,每一件展品、每一段记录都清晰还原了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让在场的青年学子深受震撼。
回溯先驱足迹:在理想之光中汲取奋进力量
陈独秀生平事迹陈列馆庄重肃穆,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珍贵的照片和详实的史料,生动展现了陈独秀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成员们驻足凝视,依次参观了各个展厅,并不时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探讨。从陈独秀先生早年求学经历,到他创办《新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再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为党的创建和早期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这些事迹都深深触动着每一位成员的心。当看到陈独秀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篇篇振聋发聩的文章手稿时,成员们无一不感受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浪潮和革命先辈们追求真理的坚定决心。
提炼实践价值:在探索践行中构建育人合力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结合自身参观感悟,畅谈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衔接点,大家围绕红色资源转化、跨学段课程衔接、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等展开探讨,纷纷提出具体可行的思路:有人建议将红色故事按学段特点改编成绘本、情景剧等不同形式,让红色基因的传承更贴合各年龄段认知规律;也有人提出以红色研学为载体,小学侧重情感启蒙、中学强化理论认知、大学深化实践创新,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红色滋养中实现认知、情感、行动的螺旋上升;还有人强调要打破课堂边界,把红色场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基地串联成“行走的思政课堂”,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思政教育的连贯性与实践性。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思想的碰撞中逐渐勾勒出各学段思政教育无缝衔接的清晰路径,为后续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认知基础。
通过实地参观,成员们近距离感受到日军暴行的惨痛印记和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增强了对红色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认识。红色场馆里的研学足迹,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起点——让“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真正成为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底色,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写下生动注脚。未来,社会实践团将持续深化实践探索,不断整合红色资源,推动思政教育一体化落细落实,让红色基因在接续传承中熠熠生辉。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