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课堂践初心 青春聚力兴三农——生态与环境学子调研“稻虾共作”解锁乡村振兴生态密码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赴芜湖“河虾阡陌行——稻虾结合对农业经济发展调研及农业环保宣讲”本科生实践团队
这个暑假,安徽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赴芜湖“河虾阡陌行——稻虾结合对农业经济发展调研及农业环保宣讲”本科生实践团队带着课堂上学习的专业概念,一头扎进了繁昌的稻田,去探寻“稻虾共作”模式背后的科学逻辑以及它给乡村带来的真实改变。
稻虾田间探模式,青春助力产业兴
七月,团队一行人前往繁昌区平铺镇开展实践活动,实地参观当地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基地,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与环保理念传播。
在基地,团队成员走进生产车间,近距离观摩小龙虾分拣流水线。智能化与人工协作的生产场景,让同学们直观地了解了稻虾产业的加工环节。随后,团队来到户外养殖区域,与基地技术人员交流。技术人员详细讲解稻虾共作模式,从水稻种植与小龙虾养殖的周期协同,到生态调控、疾病防治等关键技术,同学们认真聆听、记录,深入探究稻虾结合对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作用。
除了接收知识外,团队还围绕农业环保展开交流,向基地人员宣讲生态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知识,推动环保理念融入产业发展。
此次参观实践,让团队成员走出课堂,在真实产业场景中调研学习。通过与一线从业者交流,既深化了对稻虾综合种养模式的认知,也为后续开展农业经济发展调研、环保宣讲积累了实践素材,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
调研赋能产业振兴,实践助力乡村发展
依托“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平台,团队聚焦当地稻虾共作、特色农产品培育、农旅融合三大核心产业,通过深入座谈、实地勘查与问题梳理,形成多项针对性成果,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目前,团队已将汇总形成的《繁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及专项建议提交当地基层组织,其中多项优化思路获认可。在稻虾共作领域,团队针对龙虾逃逸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建议通过改良拦网材质与结构设计强化防逃效果,并结合生态养殖原理完善水质管理流程,助力降低养殖损耗;围绕特色农产品,团队建议通过“农事体验+电商推广”结合模式扩大市场影响力。据了解,当地已计划结合调研建议推进拦网改造试点与农产品品牌推广活动。团队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跟踪成果落地情况,以“调研—反馈—优化”的长效机制,让专业知识真正扎根乡村土壤,用实践行动为繁昌乡村产业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回望这趟实践,从对着课本推演“稻虾生态位”,到听农户说“这样养出来的稻子,孩子吃着放心”——团队成员终于读懂:所谓“生态”,从来不只是冰冷的指标,更是能让土地更肥沃、日子更红火的温度。
生环人的使命,或许就是把这些藏在田野里的智慧,用科学的方式提炼、传播,让更多人看见:保护生态不是负担,而是通往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