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溯红色记忆,感悟抗日精神 踏入家乡抗日纪念馆,“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的字样庄重醒目,瞬间将人拉回那段烽火岁月。展厅里,“中华怒吼——沙洲沦陷之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日军在沙洲地区的暴行”“沙洲沦陷国耻家恨”等板块,以详实的文字、珍贵的老照片和实物,还原了往昔的苦难与抗争。
从日军铁蹄践踏下沙洲百姓的悲惨遭遇,到“江抗”东进后燃起的抗日烽火,每一段史实、每一个故事,都传递着坚韧不屈、浴血奋战的抗日精神。先辈们为守护家乡、抵御外敌,舍生忘死、前赴后继,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与抗争意志,历经岁月沉淀,成为家乡文化底蕴中最厚重的底色。
二、挖掘红色资源,激活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本土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家乡的抗日历史,是独有的红色IP,蕴含着强大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抗日纪念馆作为红色文化载体,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传播抗日精神的前沿阵地。
馆内陈列的旧枪炮、老物件,讲述着战斗的艰辛;沙盘模型重现了“江抗”东进的战略布局;墙上的名单与事迹,铭记着无名英雄的奉献。这些可触可感的红色元素,是开展乡村文化活动的鲜活素材。通过组织村民参观学习、举办红色故事分享会、开展抗日精神主题宣讲,能让乡亲们重拾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扎根传承。
三、以文化人,凝聚振兴力量 抗日精神的内核,是爱国、担当、奋斗,这与乡村振兴的价值追求高度契合。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传承抗日精神,就是要以文化人,凝聚起干群一心、共促发展的强大力量。
面对乡村发展的难题,我们可以从抗日先辈的抗争中汲取勇气与智慧。党员干部带头传承担当精神,主动作为、攻坚克难;村民们发扬奋斗传统,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通过文化赋能,让抗日精神转化为乡村治理的“软实力”,成为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精神引擎。
四、创新传播,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在新媒体时代,传播乡村文化需紧跟潮流、创新形式。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将抗日纪念馆的故事、家乡的红色历史生动呈现。拍摄“红色足迹”系列短视频,讲述纪念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开展“云游纪念馆”直播,让更多人足不出户感受家乡抗日精神的魅力。
同时,打造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将抗日元素融入文创设计,开发书签、明信片、主题手办等,以年轻群体喜爱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吸引更多人关注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五、红色引领,绘就振兴画卷 传承抗日精神,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最终要落脚到实践成果上。以红色文化为引领,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将抗日纪念馆与乡村生态景观、特色产业串联,发展红色旅游+生态农业、红色旅游+民俗体验等新业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同时,以抗日精神涵养乡风文明,培育爱国爱家、团结互助的村风民俗,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吸引人才回流、资本汇聚,为家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家乡的抗日精神,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宝贵财富。从抗日纪念馆的历史回溯中,我们汲取力量、明晰方向。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文化传播,让抗日精神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新光彩,我们定能绘就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美好画卷,让家乡既有文化厚度,又有发展热度,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