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南京审计大学智控乡野团队在江宁农场开展种养辅助与宣传实践

    2025-08-10    阅读:
    来源:刘安雅
为探索智慧农业实践路径,将高校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结合,助力农场实现种养管理优化与品牌升级,南京审计大学智控乡野团队的六名队员于七月伊始,走进南京市江宁区丰硕欢乐农场,开启了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选择该农场,是因其在智慧农业技术应用上具备一定基础,且正处于种养管理与品牌宣传的优化阶段,实践需求与团队专业方向高度契合,能为团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

  
  图一团队成员在丰硕农场门口的合影
  
  丰硕欢乐农场占地约150亩,是以特色果蔬种植、智慧农业技术试验及农产品展销为核心的综合性农场。农场主要种植高架草莓、水果黄瓜、葡萄等作物,其中“高架草莓-水果黄瓜”轮作模式是其标志性特色。当前,农场采用“种养结合、技术赋能”的管理方案,通过水肥一体化、智能环境调控等设备实现精准种植,品牌宣传则主打“科技赋能原生态”调性,强调农产品的绿色品质与背后的智慧农业技术支撑。
  南农小爱黄瓜棚内,翠绿的果实挂满藤蔓。队员们手持平板、相机,跟随农场负责人高凤元老师穿梭在棚舍中,对不同生长阶段的黄瓜进行拍摄。平板屏幕上,“果距20厘米为宜”“疏叶需保留通风间隙”等字样随镜头移动实时标注。队员们同步记录的株高、结果数、每日生长量等数据,将与这些标注信息一同汇入黄瓜生长监测表。这份表格将作为检测智慧农业设备运行效率的基础参照,通过比对设备投入前后的作物生长指标,验证其对种植效率的提升作用。农场采用的“高架草莓-水果黄瓜轮作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方案,是通过高架栽培设施实现草莓与水果黄瓜的季节性交替种植,既减少土地连作障碍,又通过统一的环境调控系统降低管理成本,同时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与作物品质。依据该方案,尽管当前草莓因季节处于休果期,队员们仍对棚内温湿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细致记录,这些数据将为后续草莓种植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图二“高架草莓-水果黄瓜轮作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方案


  
  图三队员们在“南农小爱”黄瓜棚中采摘测量学习
  
  在农场的实践基地内,金属试验台上排列着各类仪器,管线交错的设备旁摆放着标注“土壤样本”的密封罐。队员们围在操作台前,听农场技术员介绍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行逻辑。当讲解到土壤湿度传感器的埋设深度时,一名队员立刻用手机拍摄下演示过程,打算与理论课内容对比验证。在大棚一侧,技术员指着布满孔隙的棕色湿帘墙解释道:“风机启动时,空气穿过湿帘,水分蒸发会带走热量,这是大棚降温的关键设计。”另一侧的智能灌溉展示区,队员们通过丰硕公司自主研发的模拟系统,直观看到涌泉灌、滴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作物根系的影响。展示架上,不同生长周期的作物样本被分类陈列,为团队后续分析智慧农业设备的应用效果提供了实物参照。


  
  图四、图五农场负责人高凤元向队员们展示土壤样本和机器设备
  
  农产品展销棚内,长桌上摆放着农场特色瓶装牛肉酱,标签上的“农场自制”字样格外显眼。队员们围站在展台旁,绘图板架在折叠桌上,笔尖在纸上勾勒——陶罐造型的瓶身外,红辣椒与麦穗图案已初具雏形。讨论间隙,有人指着窗外的大棚说:“得让图里有农场的影子。”随即在背景处添上简约的棚顶线条,这与农场主高老师“加些棚架元素”的想法恰好呼应。
  
  本次实践的核心目的是探索智慧农业技术在农场实际场景中的落地路径,通过专业知识助力农场解决种养管理与品牌宣传中的实际问题。围绕这一目的,团队聚焦三个主题展开实践:一是智慧种养数据采集与分析,旨在为设备效果验证与种植方案优化提供依据;二是智慧农业设备应用调研,了解技术实际运行中的优势与待改进点;三是品牌宣传素材升级,提升农场展示与产品包装的吸引力。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通过跟随高凤元老师及技术员实地学习,掌握了农场轮作方案的实施细节、水肥一体化系统的运行逻辑等;通过拍摄记录黄瓜生长数据、棚内环境参数,发现当前智慧设备的效果缺乏长期数据支撑,轮作方案的精细化调整需更多生长周期的数据积累;通过观察展销棚与展示区,注意到品牌宣传素材陈旧,未能充分体现农场的智慧农业特色。这些发现引发团队思考:如何将课堂所学的数据分析、视觉设计等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农场优化方案?
  
  为解决这些问题,队员们与高老师及技术员多次沟通,明确农场的实际需求与技术瓶颈;通过小组研讨,结合农业管理、数据统计等专业知识,形成初步建议;同时参考智慧农业领域的调研文献,确保建议的科学性。最终得出结论:针对种养管理,建议建立长期数据监测体系,定期比对设备运行数据与作物生长指标,为轮作方案调整提供数据支撑;针对品牌宣传,建议更新展示区图片为此次拍摄的黄瓜特写、藤蔓长势等素材,在产品包装中强化智慧农业元素,如在牛肉酱标签上添加“智慧种植原料”说明。
  从行业趋势来看,智慧农业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方向,精准种植、数字化管理、品牌化运营已成为提升农业效益的关键路径。但目前许多中小型农场仍面临技术应用不深入、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此次实践既是高校服务农业的具体尝试,为农场提供了贴合实际的优化建议,也为团队探索专业知识与农业生产的融合模式积累了经验。
  
  实践基地的展示区,墙面图片略显陈旧。队员们取出相机,对着南农小爱黄瓜的特写、棚内藤蔓的长势拍照,准备替换掉旧图。三天里,这些年轻的身影时而在棚内记录数据,时而围坐讨论宣传图配色,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助力农场发展。未来,团队希望能与农场建立长期合作,持续跟踪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场智慧升级添砖加瓦。

  
  图六在葡萄藤长廊合影留念
  文字作者:刘安雅
  图片作者:苏暄雯、王瀚辉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