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博物馆:回溯水患岁月,见证移民群体的家国担当
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文化调研团队走进三峡移民博物馆,在一件件文物、一幕幕场景中,探寻三峡移民背后那段与水患抗争、为大局奉献的厚重历史。

馆内的馆藏文物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老旧房屋的复刻场景中,移民们的生活痕迹仿佛触手可及;古朴船具的纹路里,老县城的市井肌理清晰可辨,让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长江沿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这片土地的繁华曾长期被水患阴影笼罩。“历史水患”展区的资料显示,长江流域自汉朝至清朝的两千多年间,共发生大小水灾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1921年至1990年,较大水灾频次加快至平均6年一次,每次灾害都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俗语,道尽了沿岸百姓的生存困境。为守护长江流域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经慎重考量,作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

工程启动后,无数基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成为移民工作的中坚力量。党支部书记向培红所在的村庄因水库淹没需整体外迁,他主动将26位亲人送出,带头打破搬迁僵局;老移民工作者王海群等则奔走一线,耐心做好移民的安抚与动员。

博物馆内的移民搬迁缩小模型,定格了移民们佝偻的身影——既有面对搬迁的无奈,更有服从安排、毅然离开的担当。模拟爆破房屋的场景,直观展现了移民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大义。一份移民搬迁前手写的“最后一次升旗仪式”记录,短短数行字里,写满了对故土的眷恋与不舍。最终,这座承载着世代记忆的古朴老县城,永远沉入长江,成为移民们“回不去的家”,却也化作他们支持国家建设的无声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