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博物馆:重建浪潮中,见证新家园的崛起与文化传承
在三峡移民博物馆的展厅里,移民搬迁的故事并未因告别故土而落幕,反而在重建的篇章中续写着新的传奇。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文化调研团队继续深入探访,在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口述史中,感受移民群体在新家园的奋斗与新生。

搬迁之后,国家迅速出台一系列针对移民重建的政策与发展战略,用实际行动践行“决不让牺牲者、奉献者、付出者再吃亏”的承诺。大批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深入移民安置点,手把手帮扶群众规划新生活、建设新家园。

博物馆内的影像资料生动记录了重建的热潮:库区复建的第一座大桥——龙马溪大桥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挥汗如雨;曾经的荒芜之地,一座座房屋拔地而起,一条条街道逐渐成型。巴东、兴山、秭归等地的老县城虽已沉入江底,但移民们带着峡江人民勤劳坚韧、互助友爱的精神,在新土地上白手起家,将荒芜变为膏腴,逐步实现了安居乐业。

如今,湖北三峡库区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生态两手抓,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移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调研团队在展厅尽头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寄语:“村集体是一个大家庭,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要团结一心,相互关爱,相互帮助,齐心协力把新家园建设得更好。”这既是对移民群体的殷切期望,也道出了三峡工程背后凝聚的国家力量与人民智慧。

走出博物馆,眺望远处的三峡,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移民们的奋斗不仅重建了家园,更传承了荆楚文化中深明大义、坚韧不拔的底色。这份精神遗产,正激励着新时代青年肩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让荆楚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