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江苏省大学生在行动|高校学子走进平潭,探寻生态修复的“中国方案”

    2025-08-10    阅读:
    来源:秦景雪 王佑齐
  为深入探寻我国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工程路径与实践机制,聚焦公众参与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基层落地,2025年7月17日至18日,河海大学福建湄洲岛海岸生态科普小分队联合河海大学海岸生态守护科普宣讲实践团、滨海湿地地貌演变与生态修复考察团赴福建省福州平潭综合实验区开展为期两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专家访谈、实地调研与科普创作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考察典型生态工程运行实效,深入思考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的协同关系。
  
  聚焦“岛—岸—带”,探访国家级科研平台
  
  7月17日上午,团队走进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以科研展馆参观与科研人员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了解我国海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科学基础和政策实践。在副研究员张琳婷的引导下,成员参观了海岛标本馆、海岛科学馆、海洋生物馆等多个专业展区,深入了解我国海岛生态系统的资源特征、监测手段及修复案例。
  
  在随后的座谈交流中,张琳婷副研究员围绕海岛研究中心在沙质岸线治理、红树林种植、生态海堤建设等方面的典型项目,介绍了生态修复工程在应对极端天气、防灾减灾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生态修复不仅是防洪安全与生态安全的保障手段,更是推动沿海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
  
  清洁能源与生态共存:走近风电场与蓝色修复
  
  7月18日,团队前往中广核新能源平潭海上风电场开展调研。在技术人员的介绍下,团队系统了解了该风电场从立项建设到运行管理的全过程,深入认识清洁能源在国家“双碳”战略中的定位与意义。
  
  调研特别聚焦海上风电设施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江润发介绍道,为减少对海洋生态的扰动,项目建设同步实施了人工鱼礁投放、底栖生物恢复、水质监测等多项生态补偿与修复措施,以实现“生态友好型能源设施”建设目标。此外,风电场还依托自主化智能运行系统,实现设备对台风、巨浪等极端海洋环境的动态感知与自适应调度,保障运行安全与系统稳定。
  
  通过实地考察与专业讲解,团队成员不仅理解了风电项目的技术逻辑与工程体系,更深刻体会到科技与生态之间并非对立,而可协同共赢。
  
  技术突破与国家战略:感受桥梁工程的时代力量
  
  随后,实践团赴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开展实地学习。作为我国首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公铁两用大桥,该工程在建设中克服了强风、巨浪、深基岩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充分体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科技创新力与工程组织力。
  
  现场调研中,成员们重点关注了大桥在环保设计、安全监测、气象预警系统等方面的先进措施,思考大型基础设施如何在保障交通通达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团队也深刻理解了重大工程背后所凝聚的国家战略意志与技术自主精神。
  
  通过两天的密集调研,团队在自然资源治理、生态修复工程、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与深度理解。团队成员纷纷表示,本次社会实践不仅强化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唤起了青年群体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今后将进一步把科研兴趣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将“海岸保护”理念通过科普创作、志愿服务等多样方式传播开来,为实现绿色中国、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秦景雪 王佑齐
  照片:蒋皓宇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