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智慧化垃圾分类实践见证社区环保新风尚

    2025-08-11    阅读: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智碳有方队
       导语:7月21日至7月2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智碳有方”实践队在四川省成都市月牙湖社区开展了一项智慧化垃圾分类实践活动。本次活动聚焦于推广智能分类垃圾桶的使用,旨在解决居民在垃圾分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升社区环保效率和居民参与度。
  三周前,月牙湖社区的智能垃圾桶对许多居民来说还是个“麻烦”。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时段,常能看到有人对着设备屏幕皱眉,提着垃圾手足无措,队伍甚至能排上5人。这些场景源自实践团队初期调研的发现:有55位居民明确表示“搞不懂分类标准”,另有25位年长者抱怨“设备操作太复杂”。
  实践团队的目标很明确:让这些智能设备从“生面孔”变成居民生活中的“熟面孔”。“智碳有方”实践队深入社区,针对性地开展推广工作。对于不熟悉操作的长者,队员们进行了耐心的“手把手”教学。一位曾经觉得设备难用的张阿姨,在队员们的反复指导下,如今已能熟练操作。“现在(我丢垃圾)比用智能手机付款还熟练!”张阿姨笑着说道。实践团队的努力正在改变社区垃圾投放的景象。
       
  图为实践队员正在指导社区居民使用智能分类设备 龚谊茹摄
  如今,多数居民走到智能垃圾桶前,扫码、开盖、投放、关盖一气呵成。实践结束后的观察数据显示,居民的平均操作时间显著缩短,高峰期排队现象缓解了近一半。分类准确率也大幅提升,超过六成的居民能准确地将菜叶、塑料瓶等常见垃圾投入对应的舱门。
       
  图为居民正在使用智能分类垃圾桶 程小芮摄
  变化不仅体现在智能设备的使用上。社区内的普通垃圾桶旁也悄然出现了新气象。实践队员们注意到,保持普通垃圾桶周边干净、自觉将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分开正确投放的居民明显增多。“以前有时候赶时间或者嫌麻烦就随便一扔,现在看着社区这么干净,大家分类做得也挺好,自己也不好意思乱扔了。”居民李大爷的这句话,代表了不少居民的心声。连社区的保洁员王阿姨也感觉到变化:“混扔的垃圾变少了,特别是厨余桶里明显比以前干净,没那么容易脏污。”实践团队认为,这清晰地表明了智慧化实践的推广和反复的现场指导,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升了居民整体的分类意识和操作习惯。
       
  图为变得更整洁的普通垃圾桶 程小芮摄
  然而,智慧化垃圾分类并非“一锤子买卖”。实践团队在活动后期也收集到居民新的反馈。有居民反映部分投放点“离家还是有点远”,希望能增设或调整点位;也有居民建议“分类标准能不能再简化点,别搞那么多细项”,他们认为过于细致的分类增加了记忆负担。这些声音清晰地指向了下一步优化方向:设备的落地仅仅是开始,后续的标准优化、点位调整以及定期的使用指导同样不可或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