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来到了位于宜昌的“掬水在”非遗工作室,为探寻宜昌手鞠而来,并采访到了非遗讲师屈敏来为我们进行关于宜昌手鞠的千年传承于内在底蕴。下图为我们团队在准备采访拍照事宜。

。
非遗老师屈敏(下图)为我们讲解了手鞠的相干历史与文化。当代,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手鞠球慢慢在大众视野多了起来,并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

老师带着我们进行了手鞠的创作体验铺开素布,指尖触到棉线团的瞬间,便开启了与手鞠的对话。得先将蓬松的棉絮团成紧实的球体,指尖反复揉搓塑形,直到球面圆润饱满。而后穿针引线,丝线在指尖轻绕,从基础的“米字格”开始,银针穿过球心,拉出笔直的线条,每一针都要用力均匀,确保角度对称,接着学绣简单的纹样,选了宜昌山水元素的图案,用青蓝线绣青山,米黄线勾勒绿水,丝线在球面交织出细密的纹路。只见老师手上不急不躁,慢工出细活。一会,球面已缀满错落的纹样,阳光透过丝线折射出柔和的光泽。握着这颗崭新出炉的手鞠,掌心传来棉线的度,才懂这小小的球体里,藏着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耐心与专注沉淀的温暖。

老师不仅仅给我们讲解了关于手鞠的的制作方式,也让我们切身体会了一把传承人的体会。手中的手鞠早已染上温度。从揉棉成球的生涩,到绣纹成形的专注,每一针都藏着我们好奇与期盼的目光。我们见证了这颗小小的球的诞生,不仅是手作的成果,更是与传统对话的见证,当它在掌心轻转,那些穿针引线的瞬间,都成了心底最深刻的记忆,让非遗的温暖在心中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