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托举“夕阳红” 江西师大学子为乡村养老添温加力

    2025-08-11    阅读:
    来源:王颖 陈欣宇
  陕北大地,黄土高原的褶皱里,陕西省榆林市陈家坡村的一间小小村口食堂,正飘出温暖的饭菜香。这里,70岁以上的老人只需花3元钱,就能吃上一天两顿的热乎饭。2024年7月15日,这承载着乡土温情的“幸福食堂”,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江西师范大学“返家乡”社会实践团的学子们。他们不是简单的参观者,而是带着问题意识、怀揣青春热忱的“调研员”与“献策者”,决心为这方乡村养老的“微光驿站”寻找更亮的未来。
  陈家坡村的村口食堂,是村委会于2024年5月15日专为破解高龄老人“做饭难”而设的暖心工程。一位厨师掌勺,一位工作人员维护秩序,每天午(11:00-11:30)、晚(17:00-17:30)两餐,3元管饱。然而,运行两个月后,学子们敏锐地发现:这份温情,能否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服务,能否更贴心?
  师大学子们没有停留于表面,他们走进农家院落,坐在食堂板凳上,与老人、村民促膝长谈。扎实的入户访谈和细致的实地观察,让他们捕捉到了食堂运行中的关键痛点:
 “门槛”挡住了谁?食堂家喻户晓,但“70岁以上”的硬性规定,将日常就餐人数限制在20人以内。许多60多岁却因疾病缠身、行动不便而同样“生火难”的老人,只能望“堂”兴叹。
 “ 单一”满足不了谁?每餐仅一种菜品,让有饮食禁忌(如过敏、慢性病需忌口)或口味偏好的老人难以选择,无形中“劝退”了部分潜在需求者。
 “咸香”适合谁?部分就餐老人委婉表示,饭菜口味有时“偏重”,吃完略感不适,期盼更清淡健康的烹饪方式。
 “两餐”足够吗?老人们普遍认同“早饭是金”,但食堂目前不提供早餐,对于习惯早起或需要规律营养的老人来说,是个遗憾。
 “关怀”还能覆盖谁?村里留守儿童、残障人士的“吃饭难”问题同样突出,他们是否也能共享这份村集体的温暖?
  开出“五维升级方”,青春智慧点亮乡村养老微光
  基于详实的调研,江西师大学子们没有止步于发现问题,更开出了一份针对性极强、操作性高的“五维升级方案”,旨在让这份“3元幸福”辐射更广、体验更优:
  1. “降门槛”:扩大温情覆盖圈。建议将就餐年龄标准从70周岁以上放宽至60周岁以上。让更多身体机能下降、确有就餐困难的中高龄老人,能够便捷地享受到这份福利。
  2. “扩群体”:打造乡村互助暖心站。建议将村里留守儿童和残障人士纳入食堂服务对象。让“村口食堂”超越单纯的老年助餐点,成为解决乡村特殊群体“一餐热饭”难题的综合性互助平台,释放更大社会效益。
  3. “增选择”:尊重个体化需求。建议每餐提供2-3种菜品选择(例如:一荤一素,或两种主菜搭配)。让老人能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口味喜好自由搭配,吃得安全、舒心、有尊严。
  4. “调口味”:健康营养优先。建议厨师在烹饪时主动减盐减油,追求清淡、软烂、营养均衡。这不仅更契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健康需求,也是“适老化”服务的应有之义。
  5. “加餐次”:关怀从清晨开始。建议探索提供“一日三餐”,特别是增设营养早餐服务。一碗热粥、一个鸡蛋、一份小菜,不仅能温暖肠胃、补充必需营养,更能驱散独居老人清晨的孤寂,让关怀全天候。
  微光汇聚,照亮乡村振兴中的“幸福餐桌”
  这份饱含深情的“五维升级方”,是青春智慧对乡土深情的回应。它不仅是优化陈家坡村食堂的具体建议,更是青年一代关注社会痛点、投身基层治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食堂虽小,连着大民生。”一位参与调研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微创新’,让这缕照在老人身上的微光更亮一些,也希望能为更多乡村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点思路。”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诉求,用专业素养提出方案,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
   陈家坡村的“3元幸福食堂”,是乡土中国守望相助的温暖缩影。江西师大学子们的这份“升级方”,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其涟漪效应值得期待——它有望显著提升本村老人及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其“降门槛、扩群体、增选择、调口味、加餐次”的创新思路,也为全国广大农村地区探索低成本、可持续、接地气的互助养老与助餐服务,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基层实践样本和青春智慧方案。
  当青春力量与乡土情怀在黄土高原上碰撞,当“返家乡”的实践转化为推动“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弱有所扶”的切实助力,乡村振兴的画卷便增添了一抹温暖的亮色。期待这份“升级方”落地生根,让陈家坡村的“幸福食堂”飘出更诱人的香气,让更多乡村的“幸福餐桌”,托举起更安稳、更温暖的晚年与童年!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