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是先辈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今夏,“文枢承脉,夏耕无垠”中华文化传承小队以家乡为课堂、以非遗为主题,分赴江苏、安徽、山东、湖南、陕西等地,通过沉浸式参观、体验式学习、互动式传播,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接力。现将队员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汇编成篇,以期让非遗故事走进更多人心。
范曹阳:蓝印花布里的靛蓝记忆 7月下旬,小队成员范曹阳独自走进南通蓝印花布馆。跟随讲解员,他从南宋“药斑布”的渊源听到明清“浇花布”的繁盛,一股混合着靛青与米浆的清凉气息扑面而来。展厅正中,一方南宋“药斑布”残片漂浮在恒温恒湿柜里——经纬细若蚕丝,每平方厘米竟有52根经线、48根纬线;靛蓝因岁月褪成雾蓝,却在灯光斜照下仍清晰勾勒出一朵缠枝牡丹:花瓣边缘呈极细的锯齿状,仿佛被春风轻咬过一口。
李俊杰:甲板上的38个弹孔 8月1日建军节,李俊杰一人赴青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站在鞍山舰弹痕前,他数着甲板刻字“1954年击沉敌舰一艘”;在“西沙海战”战旗前,他读到麦贤得“军舰保住了吗”的血书。顺着狭窄舷梯下到水兵舱,床铺只有60厘米宽,帆布经纬因反复躺坐而起毛,边缘用三种颜色线缝补,针脚却一般齐整,像用尺子量过;墙上褪色标语“枕戈待旦”仍清晰,字体边缘微微晕开,像被泪水和汗水一起浸泡。在留言簿上,他写下:“向海图强不是口号,是一代代人的接力,我愿把‘担当’嵌进自己的船骨。”
(20250801文枢承脉夏耕无垠队成员在鞍山舰甲板参观李俊杰供图)
李俊璋:糖画、剪纸与把子肉的乡愁 7月29日丰县非遗市集,李俊璋先被糖画师傅“以勺为笔”的兔子吸引,又在博物馆体验泥塑、欣赏剪纸。午后,把子肉砂锅咕嘟作响:砂锅内壁釉色为蟹壳青,汤汁表面浮一层琥珀油花;肉块皮面呈虎皮纹,筷子轻触即颤,纤维呈丝状垂落,像古法制弓的牛筋。李俊璋把艺人赠送的小糖画封进手机壳,“让甜味陪我远行,也提醒我回家”。
(20250729文枢承脉,夏耕无垠队员来到丰县非遗摊位 李俊璋供图)
李美星:江淮青铜的低语 7月下旬,李美星带着放大镜走进安徽博物馆。商代兽面纹尊的绿锈、云纹五柱器的磨损柱头,让他驻足记录。商代兽面纹尊静卧柜中:口沿内侧一圈暗绿色铜锈呈孔雀翎眼纹,腹部兽面双目嵌绿松石,其中左眼缺失半颗,缺口处露出灰白铜胎,像一道未愈的伤痕;兽面鼻梁中线凸起0.5毫米,在射灯下投下一道锋利阴影。讲解员一句“范铸法稍有偏差,纹饰就会变形”,被他标红加粗。回家整理照片时他把兽面纹尊设为电脑桌面,“每天开机都是一次与祖先的对视。”
(20250731文枢承脉,夏耕无垠实践团到安徽博物馆门前 李美星供图)
李欣阳:泥土与火焰的72道工序 7月31日,李欣阳在瓷器文化传承馆凝视北宋汝窑莲花温碗的“雨过天青”。拉坯体验区,他三次把泥坯拉歪,老师傅一句“做瓷如做人”让他脸红。AR瓷板画前,他扫码看山水流动,感叹:“原来瓷器也能数字重生。”北宋汝窑莲花温碗釉面开片如鱼子,大纹呈蝉翼状;口沿一周釉薄处现淡淡粉光,俗称“晨霞”。碗底支钉痕三点,如芝麻大小,露出香灰色胎,像三只偷窥的小眼。当代艺术展区,AR瓷板画扫码后,静止山水泛起涟漪,一只白鹭掠过釉面,翅膀掠过之处釉色由天青变为月白,过渡仅0.8秒却精准还原窑变神韵。李欣阳离馆时回望仿宋代馆舍,暮色在建筑飞檐上镀一层柔光,“那些安静的瓷器,依然在向我们诉说永恒的故事”。离馆时,暮色中的仿宋馆舍像极了一件静默的瓷器,他轻声说:“我也想成为经得起火烧的土。”
(20250731文枢承脉,夏耕无垠实践团与瓷器合影 李欣阳供图)
满佳:49克纱衣与九子漆奁的轻与巧 7月31日长沙博物馆,满佳俯身看马王堆素纱单衣,长沙博物馆马王堆展厅,素纱单衣悬于特制展柜:每平方米仅15.4克,纱孔呈正六边形,孔径0.2毫米;衣角折痕处纤维断裂却未散开,像被时间轻轻割了一刀又温柔愈合。灯光下,纱衣边缘的细褶投下羽毛状阴影,仿佛随时会化作轻烟。;转身又见九子漆奁,九个玲珑小盒嵌套其中,“凤鸟像要飞出云气”。一轻一重间,她在笔记里写:“西汉的精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藏在梳妆、藏在衣角的生活温度。”
(20250731文枢承脉,夏耕无垠小队实践成员观看视频 满佳供图)
沈佳颖:可可脂凝固的盛唐 7月31日夜,西安大唐不夜城灯火通明。沈佳颖在巧克力展上抚摸唐三彩马的鬃毛,尝一口敦煌飞天的“可可脂飘带”。展厅中央,巧克力唐三彩马按1:3比例复刻:鬃毛用深褐、浅褐、乳白三色渐层,每根毛发直径不足0.5毫米;马镫为纯黑巧克力,表面刻意做出粗糙砂眼,模拟铁铸质感。马头微扬,鼻孔以针尖挑出0.2毫米的小孔,仿佛下一秒就要喷出热气。转角“敦煌飞天”展区,巧克力飘带弧度精准复刻莫高窟第320窟壁画:匠人调入食用金粉,模拟壁画千年剥落的斑驳;飘带最薄处仅1毫米,透光可见内部均匀气孔。她在留言板写下:“原来唐风也可以这么甜,我要把这份甜带回校园,让同学们咬一口盛唐。”
(20240805文枢承脉,夏耕无垠队员欣赏巧克力版唐三彩 沈佳颖供图)
王丽丽:秦淮灯彩的人间烟火 7月22日南京非遗文化馆,丽丽站在清代宫廷走马灯前:灯罩绢纱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82根,仕女衣褶用淡赭晕染,边缘以0.1毫米墨线勾勒;灯内烛台为黄铜,烛泪层层堆积,像微型钟乳石。灯光流转,仕女裙摆投下细碎光斑,仿佛随时会步出绢纱。AR眼镜里,灯车小贩与孩童穿梭;VR舱中,她扎歪的十字骨架怎么也摆不正。emoji花灯前,她笑出了声:“点赞居然可以是一盏荷花。”闭馆时,她把问题贴在留言墙:“老师傅离开后,谁来点亮下一盏灯?”
(20250722文枢承脉,夏耕无垠”实践团成员在南京非遗文化馆 王丽丽供图)
吴坷:兽首归来与徽墨留香 7月31日安徽省博物馆,吴坷隔着玻璃数猴首灵动的毛发,耳边讲解员正述失蜡法工艺。圆明园猴首铜像毛发卷曲成直径0.8毫米的弹簧状,转折处可见失蜡法留下的极细合模线;左耳内侧暗藏“乾隆年制”阴刻篆书,需用侧光才能辨认。猪首鼻孔内壁有螺旋状打磨痕,系当年工匠用小型圆锉手工抛光,每一道圆弧都精准如钟表齿轮。转身又见徽州三雕、宣纸制作展板,她把“文物是凝固的历史,非遗是活态的传承”抄进报告。回程地铁上,她列出计划:想要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让更多同学“看见”也能“热爱”,感受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50731文枢承脉,夏耕无垠小队实践成员观赏猴首 吴坷供图)
徐凯宇:剪纸凤凰与戏台腔调 7月20日家乡非遗馆,徐凯宇看艺人三剪两刀飞出一只凤凰,又站在戏台下跟着家乡小调轻哼。陶艺体验区,他的“歪茶壶”被师傅笑称“抽象派”。活动结束,他把剪纸凤凰贴在宿舍床头:“每天醒来,都提醒我——传统不老,只是等你去接棒。”
张子晨:从黄泗浦到东山村,张家港的文明年轮 7月下旬,张子晨走进张家港博物馆。在张家港博物馆“解谜黄泗浦”互动屏前,张子晨指尖放大一片春秋陶片:夹砂红陶断面可见蚌壳碎屑与稻壳印痕,内壁有手指抹痕,指纹脊线宽0.5毫米,像先民在泥土上按下的“时间印章”。石器、陶器、玉器铺成文明长河,数字展厅里“解谜黄泗浦”让他化身侦探。出口处,他把游客留言簿上的“我爱这座城”拍照发圈:“原来博物馆也能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因为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根。”
(20250731文枢承脉,夏耕无垠小队实践队员在参观考古产物 张子晨供图)
七月的烈日终将退潮,而我们在糖画甜香、靛蓝布韵、秦淮灯影里点燃的传承之火正旺。愿把掌心的泥土、耳畔的唱腔、指尖的温度,化作奔赴未来的星光,让千年匠魂在新时代少年肩头继续滚烫发亮,生生不息。
作者:吴坷
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