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鞠珍品藏巧思非遗传承焕新生
在深入体验手鞠制作后,屈敏老师特意带领调研团队成员来到工作室的展柜前,细细介绍自己多年来的得意之作。展柜中的手鞠作品虽静静陈列,却仿佛自带流动的光影,在灯光下折射出丝线特有的光泽,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巧思,让队员们不由得驻足凝视,深深为之折服。

凑近观赏,这些手鞠的精妙之处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丝线在球面交织出细密的几何纹路,看似规整的对称图案中,暗藏着微妙的韵律变化——时而如星轨环绕,时而似花瓣绽放,于平衡中见灵动,于严谨中藏诗意。更令人惊叹的是针脚的细腻:每一道线迹都隐匿得天衣无缝,转折处不见丝毫毛刺,仿佛丝线本就生长在球面上,浑然天成。而在那些不起眼的缝隙里,更藏着令人叫绝的细节: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菊纹,竟用了浅黄、鹅黄、橙红三色渐变绣制,针脚细如蚊足,却精准捕捉到花瓣从舒展到蜷曲的弧度,连边缘的细微褶皱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迎着风轻轻颤动。屈敏老师介绍说,这样一件看似小巧的作品,往往需要耗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从内芯的缠绕到纹样的设计,再到每一针的起落,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离开工作室时,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摩挲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手鞠,指尖仿佛还残留着丝线缠绕的温度与纹理。这次探访,让他们不仅近距离触摸到了千年手鞠的雅致肌理,更在与屈敏老师的交流中,真切体会到传统技艺在当代手工艺人手中的传承与焕新——屈老师既坚守着祖辈传下的“曲面分割”“密针锁边”等古法技艺,又巧妙融入现代审美,用渐变色线、抽象几何等元素让手鞠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调研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这次手鞠之旅让他们对非遗有了更鲜活的认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而是能在指尖流转、与生活对话的生命体。接下来,他们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行走荆楚大地,用镜头记录、用文字讲述更多非遗传承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与现代生活交织的生动模样,感受那份跨越千年却依旧蓬勃的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