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秘会同木雕制作全程 青年团队力促非遗传承  

    2025-08-11    阅读:
    来源:石霄 刘瀚文 拾遗楚韵·启为创新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探秘会同木雕制作全程青年团队力促非遗传承
   
  在饱览会同木雕作品的精湛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对其制作过程的好奇心愈发浓厚。会同木雕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向昌平老师深谙这份热忱,随即带领团队成员走进公司的作品制作区,揭开了这项古老技艺从原料到成品的神秘面纱,让大家在近距离观察与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受木雕技艺的独特魅力与匠人坚守。
   
  一踏入制作区,浓郁的木材清香便扑面而来,与刻刀雕琢木料的细微声响相互交织,勾勒出一片专注而静谧的氛围。几位匠人正屏息凝神地专注于手中的作品,仿佛与木料融为一体。向昌平老师一边引导团队成员观察,一边细致讲解木雕的完整制作流程:第一步是粗雕成型,匠人需严格依照预先绘制的设计图稿,用锋利的刻刀对原始木料进行初步修整,快速勾勒出作品的大致轮廓。这一步是后续所有精细加工的基础,极其考验匠人对作品整体形态的把控能力,每一刀都需精准到位,为作品定下基调;第二步为精雕细琢,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耗费心力与时间的环节。匠人手持各种型号的细小刻刀,在粗坯上一点点雕琢细节——无论是人物面部的神情褶皱、衣物的飘逸纹路,还是花鸟的羽翼层次、器物的纹饰肌理,都需要在毫厘之间精准拿捏。向老师指着一位匠人正在雕刻的牡丹花纹解释道:“精雕时必须沉下心,与木料‘对话’,每一刀的深浅、角度都有讲究,稍有不慎就可能毁掉之前的所有努力,有时候一个细小的花瓣纹路,就要反复雕琢数十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第三步是打磨修整,匠人会用从粗到细不同型号的砂纸,反复摩擦作品表面,耐心去除每一处刀痕与毛刺,直至木料表面呈现出温润如玉的光滑质感,仿佛褪去了坚硬的外壳,显露出内在的细腻与柔和;最后一步是上色涂漆,匠人会根据作品的题材与风格,精心调配适宜的色彩,均匀地涂抹于作品表面。这一步不仅能让作品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突出,更能在木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防止木材受潮、虫蛀,提升作品的美观性与耐久性,让这份凝聚匠心的作品得以跨越时光,长久留存。
   
  团队成员们在旁静静驻足观察,目光紧紧跟随匠人指尖的刻刀游走。看着原本粗糙的木料在匠人的巧手下,逐渐显露出生动的形态,再到最终蜕变为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人的汗水、耐心与专注。尤其是在精雕环节,一位匠人为了刻出龙鳞的层次感,仅凭一把细如针尖的刻刀,在不足巴掌大的木料上反复雕琢,短短几平方厘米的区域,竟耗费了近两个小时,这份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与心无旁骛的专注,让在场的团队成员深受触动,纷纷感叹“原来一件精美木雕的背后,是如此多的心血付出”。
   
  制作流程的体验结束后,调研团队再次回到向昌平老师的工作室,围绕会同木雕的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与交流。向老师谈及自己数十年的坚守时,眼中闪烁着对这项技艺的深厚热爱与责任担当:“木雕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每一刀都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把它好好传下去。”他还分享道,如今团队正在积极尝试创新,在保留传统纹样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元素,设计出更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木雕作品,如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木雕书签、摆件等,希望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感受到会同木雕的魅力。
   
  看到向昌平老师及其团队为传承技艺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坚定坚守,调研团队成员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助力非遗传承的决心。团队成员表示:“这次近距离体验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会同木雕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我们将通过拍摄纪录片、撰写调研报告、发布新媒体推文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这项古老技艺,让更多人认识它、了解它、爱上它。同时,也真心希望能感召更多怀揣‘工匠精神’的年轻人,主动加入到非遗传承的队伍中来,接过传统文化的接力棒,让会同木雕在时光的打磨中愈发璀璨,让这份刀木传情的匠心故事,在新时代续写新的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