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团队体验三闾刺绣见证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在领略了三闾刺绣的文化底蕴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成员对其刺绣技法充满了好奇。见状,非遗传承人乔贵荣老师搬来绣架,细致讲解起三闾刺绣的独门功夫:“咱们这绣法讲究‘密不露底、疏可走马’,比如绣兰草的叶片,得用‘虚实针’,边缘密中间疏,才能显得有立体感。”随后,她热情邀请几位团队成员亲手体验,并手把手进行教学。

对初学者而言,这看似简单的穿针引线却格外艰难:有的队员手抖得厉害,绣出的针脚歪歪扭扭像条小虫;有的用力过猛,丝线直接扯破了绸缎;还有的分不清正反面,绣着绣着就把线绕成了疙瘩。面对大家的窘况,乔老师耐心地帮着拆了重绣,还以屈原的名句勉励道:“别急,刺绣和做人一样,得沉住气。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这门手艺的传承,靠的就是一针一线的坚持。”在老师的反复指导下,队员们终于绣出了一株虽不完美、却饱含心意的兰草,叶片上歪歪扭扭的针脚,反倒成了独一无二的成长印记。

在与乔老师的深入交流中,团队成员们惊喜地发现,三闾刺绣并非困守传统的“老物件”,而是始终紧跟时代步伐的“弄潮儿”。“从前绣品多是嫁衣上的龙凤纹、孩童的虎头帽,如今得让年轻人也喜欢。”乔老师拿起一枚书签介绍道,这枚书签用橙黄色丝线绣出饱满的脐橙,将秨归的特产与刺绣巧妙结合,成了游客们争相购买的伴手礼。此外,还有用红绒线绣出锤子形状的“福”锤挂饰,既讨喜又实用,深受年轻人青睐,成了三闾刺绣在传承中求新的生动例证。

离开芈绣馆时,队员们的指尖还留着丝线划过的触感,眼前仿佛仍晃动着那些五彩斑斓的纹样。这场秨归刺绣访学之行,让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刺绣的柔与韧,更是手艺人用时光编织出的传承力量。“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团队表示,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让更多人看见:那些在针脚里生长的图案,藏着对文化的坚守;那些流淌的丝线,是正被续写的楚地诗篇,是传统最鲜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