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中国经济之路”高校联合调研实践团循迹“两山”路,共绘浙里乡村新图景

    2025-08-11    阅读: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安吉余村考察调研,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二十周年,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与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举办“中国经济之路”高校联合调研活动,于7月22日至24日深入浙江安吉,探寻绿色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二十年“两山”路,余村新变奏|绿色发展绘就城乡融合新图景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余村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转型的印记。7月22日,“中国经济之路”调研实践团以“破茧”为关键词,探寻余村如何持续破旧立新,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
 
探新貌:从矿山到青山,青年力量激活乡村未来
         走进余村,青年力量正为这片土地注入新活力。在青来集人才社区,现代化展厅诉说着招才引智的决心;DN余村里,“数字游民”在绿水青山间开启工作与生活的新模式。从余村文化礼堂、余村电影院到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成员们重温着当年关停矿山的艰难抉择与“两山”理念萌发的珍贵瞬间,清晰勾勒出余村从“卖石头”到 “卖风景”,再到聚“新村民”、兴“新经济”的跃升轨迹。
 
深交流:政策赋能擘画全域共富新蓝图
          政策赋能让余村的共富蓝图愈发清晰。天荒坪镇党委委员俞丹向实践团讲述了余村二十年蝶变:2024年,余村依托生态资源,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6000万元,“两山”理念落地生花;凭借青年人才政策,培育新兴业态,为乡村添活力。未来,余村将以“1+1+4”规划为纲、“五统四分”模式为要,联动周边24村共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共赴共富新程。
 
访民声:共富路上,村民笑容是最美风景
         夜幕下的村民故事,藏着最真实的幸福。春林山庄从举债创业到带动全村60余家农家乐共同发展;文创阁里,葛军依托竹资源打造文创空间,父亲葛元德也从“卖石头”转向石雕创作,父子事业见证余村蝶变;荷花山漂流从单一项目升级为全域旅游综合体。余村村民用奋斗,绘就共富路上最美风景。
 
十余载振兴路,鲁家新篇章|农场迭代与组团赋能共筑共富新格局
         作为“公司+村+家庭农场”创新模式的试验田,鲁家村的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协同发展的可能。7月23日,“中国经济之路”高校联合调研实践团走进鲁家村,以“共生”为关键词,解锁这座村庄从“贫困洼地”到“振兴标杆”的转型密码,感受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
 
从“困境”到“新生”:座谈会解码乡村振兴路径
         从困境突围到组团发展,鲁家村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这个曾是全县倒数的贫困村,2015年以家庭农场破局,即便遭遇疫情冲击,仍推动家庭农场迭代至第四代。如今依托农科区建设,以大鲁家片区推进组团发展,整合十村资源,“行政管理+市场运营”双轨模式吸引大批人才回流。正如农科区党工委委员戴昊所言:“乡村振兴不是单打独斗,要让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获得口碑认可。”
 
从“历史”到“初心”:党史馆重温奋斗征程
         从历史足迹到初心坚守,党史馆里重温鲁家村的奋斗史诗。老照片、影像资料系统展现其从贫困洼地到振兴示范村的历程。通过“四计”治村、“三变”富民,鲁家村实现了蝶变:从“美丽乡村”建设到家庭农场迭代,再到疫情后转型突围,每段历程都印证着村两委与村民的不懈努力。
 
从“破茧”到“腾飞”:鲁家村农场集群的振兴实践
         从产业空白到多元繁荣,鲁家村的振兴故事在农场集群中鲜活上演。云水南乡宿庄园,700亩荒地经庄传云十年耕耘变绿洲;胖趣乐园以特色景点与多元玩法圈粉年轻人;红山楂农场见证鲁家村蜕变,朱仁斌父子两代接力,令农场重焕生机,如今鲁家村模式已惠及百村。
 
溪韵融创意,代码焕乡野|创意+数字双核驱动溪龙未来
         7月24日,“中国经济之路”调研实践团踏入溪龙乡的阔土,循着创意与数字的脉络,先后走进ACDC安吉创意中心与DNA数字游民公社。在灵感迸发的创意空间与数字浪潮涌动的社群聚落中,调研团正感受着新经济形态与乡村肌理碰撞出的独特火花。
 
         从农田到地标,青年执笔激活乡土未来。ACDC安吉创意设计中心隐匿于千亩茶田之中,设计独具匠心。屋顶绿化与茶山相连,回廊与茶田肌理相映,完美诠释了建筑与乡野的共生之美。馆内不仅展示着白茶衍生品及跨界成果,还有“白茶原”鹿园等特色景观。作为“创意孵化器”,它凭借独特魅力吸引人才、联动资源,成功催生出三十余种特色产业,成为溪龙乡以创意激活资源、推动产业升级的鲜活样本。
 
         从废墟到聚落,代码驱动激活乡村希望。DNA数字游民公社由旧竹木厂改造而来,室内共享办公区键盘声不断,集装箱模块构成了工作生活新场景。负责人称,公社以盘活闲置资源构建青年社区,定位是打造价值观驱动的“第二故乡”,用兴趣联结人际关系。虽然面临配套建设滞后、部分成员“两地跑”的困境,但是社区创新活力不减,成员自发组织活动,持续催生跨领域创新企业,更有程序员转型杂货铺主理人等鲜活案例。 
 
         二十载践行“两山”理念,余村从矿痕累累变身绿意葱茏,青年逐梦、新业兴起,村民笑迎乡村振兴新景;十余年振兴奋进,鲁家村自贫困之境跃为共富典范,农场升级、人才汇聚,百姓同享发展红利。在溪龙乡,ACDC以创意点亮茶田,DNA数字游民公社凭数字凝聚青年,两山理念滋养处,共富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文字、图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经济之路”高校联合调研实践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