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寻非遗瑰宝,共筑文化之魂 ——“语振金声”推普助兴实践队走进乌鲁木齐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25-08-11    阅读: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语振金声”推普助兴实践队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语振金声”推普助兴实践队的队员们走进乌鲁木齐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在布艺、霓裳、石画、剪纸、陶艺与马文化的交融中,触摸非遗传承的温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在语言互通的交流里,体会到普通话作为文化传播桥梁的重要意义。
       展馆内,色彩明快的布艺娃娃率先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传承人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这些娃娃的造型源自新疆各民族的生活场景,从服饰纹样到神态表情,都藏着老一辈手艺人对生活的热爱。“你看这个娃娃的帽子,绣着哈萨克族的传统花纹,寓意着平安吉祥。”传承人边演示针法边讲解。
      移步“丝路霓裳”展区,一件件融合了多民族特色的服饰如画卷般展开。从艾德莱斯绸的灵动纹样到刺绣工艺的细腻针法,每一寸面料都诉说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史。“这件嫁衣结合了维吾尔族的盘扣和汉族的苏绣,是各民族文化互鉴的见证。”传承人笑着说。队员们在交流中发现,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语言,这些服饰背后的历史故事才能更清晰地传递,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通过服饰文化深入人心。
       石头画展区里,普通的戈壁石在匠人笔下变身为承载地域记忆的艺术品。有的石头上画着草原上的羊群,有的描绘着沙漠中的胡杨,粗犷的线条里满是新疆大地的磅礴气势。“我们用本地的石头作画,既节约材料,又能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自然风貌。”工作人员用普通话向队员们介绍创作理念。队员们意识到,当这些石头画通过普通话解说走进更广阔的视野,新疆的地域文化也随之跨越山川,被更多人看见。
       马文化馆里,马具、马鞍、与马相关的绘画和传说,勾勒出新疆各民族与马相依相伴的历史。“马在我们的文化里是勇敢、忠诚的象征,这些马鞍上的雕花,每一处都有讲究。”传承人指着一件百年马鞍介绍道。队员们认真聆听,并用普通话向周围的参观者分享自己的感受。在交流中,大家深刻体会到,普通话不仅让各民族的文化故事得以传播,更让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成为激励大家共同前进的动力。
       此次参观不仅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了非遗的魅力,更让“语振金声”实践队对推普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的互通,更是文化的桥梁、心灵的纽带。未来,实践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让普通话成为传承非遗、传播中华文化的有力工具,让更多人在语言相通中,读懂非遗背后的文化密码,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团队名称:中国海洋大学“语振金声”推普助兴实践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