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地头收获成长
暑假收拾行李时,我总觉得行李箱里少了点什么——是往年的旅游攻略,还是准备刷的剧集?直到双脚踩进老家松软的泥土里,才明白这个夏天该有的答案,藏在田埂与禾苗之间。
跟着父亲下地的第一天,我就闹了笑话。学着他的样子弯腰拔草,没半小时就直不起腰,指尖被草叶划出道道红痕,汗水顺着下巴滴进泥土,砸出小小的坑。父亲直起身看我,黝黑的脸上皱纹里盛着笑意:“庄稼活儿,急不得。”那天下午,我坐在田埂上看他劳作,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锄头起落间,杂草被连根拔起,留下整齐的菜畦。原来那些饭桌上饱满的蔬菜,每一颗都浸着这样重复又耐心的付出。
最难忘的是抢收玉米的日子。清晨五点被母亲叫醒,天刚蒙蒙亮,露水打湿了裤脚,带着凉意。玉米叶边缘锋利,划过胳膊就是一道红印,可没人顾得上疼。父亲教我如何一手扶着玉米杆,一手攥紧玉米棒用力一掰,“咔嚓”一声脆响,带着晨露的玉米就落进了筐里。正午的太阳最烈时,玉米地里像个蒸笼,汗水湿透的衣服黏在背上,咸涩的味道钻进嘴里。可看着装满玉米的三轮车在田埂上颠簸,父亲哼起不成调的小曲,我忽然懂了“颗粒归仓”这四个字的分量——那是对土地最实在的敬意。
傍晚回家的路上,总能看到晚霞铺满天空,田埂边的野花沾着暮色轻轻摇晃。母亲把新摘的黄瓜、茄子往井水里一泡,切开就是最清爽的凉菜。饭桌上,父亲说:“你们读书人总说‘接地气’,真正的地气,得脚踩进泥里才闻得到。”
这个暑假,我没学会什么惊天动地的技能,却在弯腰、起身、挥锄头的重复里,读懂了“踏实”二字。土地从不会辜负认真对待它的人,就像人生,每一份付出,终会在某个时刻,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当我再次离开家时,行李箱里多了一把带着泥土气息的麦穗——那是田埂送给我的,最珍贵的暑假礼物。
社会实践推荐
- 重温峥嵘岁月,汲取红色力量
- 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志愿者前往皖西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开展
-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