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乡约
夏日乡约:一场双向奔赴的青春实践
蝉鸣撕开七月的热浪时,我拖着塞满防晒衣和笔记本的行李箱,站在了阔别半年的青溪镇路口。柏油路两旁的白杨比记忆里更高了些,风过时,叶隙间漏下的光斑在"青溪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红色招牌上跳跃——这是我接下来四十天的"战场"。作为高校"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员,我带着对社会服务的懵懂想象而来,最终却在泥土与蝉鸣的交响里,读懂了青春与乡土最生动的对话。
初遇:在褶皱里看见真实的乡村
实践站的李书记是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递来的冰镇绿豆汤里浮着几粒枸杞。"咱这服务站,说是给老百姓办事,其实更像个'民情气象台'。"他指着墙上贴满的便民联系卡,"你年轻,会用电脑,先从整理留守儿童档案开始吧。"
档案室的旧吊扇咯吱作响,我对着Excel表格里密密麻麻的名字犯了难。127个孩子,父母多在江浙沪打工,跟着祖辈生活。最让我心惊的是备注栏:"王XX,奶奶患糖尿病,需定期提醒用药""刘XX,父母离异,性格孤僻"......这些铅字背后,是一个个在成长路上独自跋涉的身影。某天整理到深夜,窗外突然传来争执声,是隔壁张奶奶的孙子又在哭闹——孩子把作业本撕了,说"爸妈视频时总骂我笨"。我抱着安抚好的孩子,第一次明白"社会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接住这些从生活褶皱里掉出来的细碎难题。
行动:让知识长出泥土的根须
"小周老师,能教俺们用智能手机缴水电费不?"一群大爷大妈堵在服务站门口,手里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镇上的缴费点每月只开三天,腿脚不便的老人得提前一天就去排队。我灵机一动,不如办个"数字助老课堂"。
第一次开课那天,三十多个老人挤在活动室,有人带了笔记本,有人举着老花镜。72岁的陈爷爷学得最认真,他儿子在深圳开货车,每次视频都抱怨"家里事啥都指望不上"。"俺想学会用地图,看看他跑哪条线了。"老人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记着"高德地图=儿子的方向盘"。有次教扫码支付,李奶奶突然抹起眼泪:"俺家老头子要是还在,也能学着给俺买支冰糕。"原来她老伴上个月刚去世,以前总骑着三轮车带她赶集。那天课后,我默默在课程表上加了"亲情相册制作"——帮老人们把手机里的照片印出来,贴成册子。
孩子们的暑期课堂也渐渐有了模样。我带他们读绘本,教画画,更多时候是当倾听者。11岁的林晓宇总在作文里写"想变成云朵,飘到广州看爸爸",我联系了她在服装厂打工的妈妈,偷偷建了个"云端家书"群,让孩子把画的画、写的信拍下来发过去。有天晓宇举着一幅画跑过来,上面是三个牵手的小人:"这是俺们全家,妈妈说下个月就回来陪俺开学。"她不知道,前一晚我和她妈妈通了半小时电话,听那位母亲在流水线上哽咽着说"再苦也得回去陪孩子"。
回响: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柔
实践过半时,镇上突然下了场暴雨。凌晨三点,李书记敲开我宿舍的门:"东头低洼区积水了,得赶紧通知危房户转移。"我们蹚着没过小腿的水挨家敲门,陈爷爷非要把他的救生圈塞给我,说"年轻人命金贵"。转移到安置点后,张奶奶拉着我手说:"丫头,你教俺们的那个手电筒APP,昨晚可派上用场了。"原来她把手机电筒功能设成了快捷方式,黑暗里晃悠的光柱,成了最安心的信号。
离别的前一天,孩子们送来了礼物。晓宇的画里,我和他们坐在向日葵地里,每个人头顶都飘着朵云。陈爷爷提着一篮刚摘的冬枣,硬塞进我包里:"甜着呢,比城里超市卖的有劲儿。"服务站的公告栏上,不知谁贴了张纸条:"小周老师,水电费俺自己缴上了,谢谢。"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奖状都让我心头发烫。
归程:带着泥土的温度继续前行
拖着行李箱再站在青溪镇路口时,白杨叶已经染上了浅黄。四十天的实践像场盛大的光合作用,我用知识和热情为这片土地注入微光,而它回馈我的,是对"社会服务"最质朴的注解——不是站在高处的施舍,而是蹲下来的倾听;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
返程的火车上,手机震动不停。助老群里,陈爷爷发了张照片:他用导航找到了儿子常跑的高速路,配文"俺在地图上跟着你呢"。孩子们的群里,晓宇晒出了妈妈送的新书包。这些细碎的片段,像散落在乡野的星子,照亮了我对青春价值的思考。
或许正如李书记说的:"服务这事儿,就像咱这溪水,看着柔,长了也能穿石。"这个暑假,我没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却在与乡土的碰撞里,懂得了最扎实的成长,永远发生在脚踩泥土、心向群众的地方。而那些藏在绿豆汤里的关怀,画在作业本上的期盼,记在笔记本里的牵挂,终将成为我人生行囊里,最珍贵的压舱石。
社会实践推荐
- 重温峥嵘岁月,汲取红色力量
- 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志愿者前往皖西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开展
- 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