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吃到变质食品上吐下泻,当发现包装与实物表里不一,有多少人能清晰说出维权的每一步?食品安全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牵动着万千家庭的幸福神经,而依法维权的意识与能力,正是守护这道防线的关键。8月2日,“青鸾”实践团走进韶关南雄市新城东社区,用接地气的语言解读法条,用最实用的指南教会维权,让每位社区群众都能握紧守护食品安全的“法律盾牌”。
实践过程
1.宣传准备 活动开展前,实践团成员做足了功课。团队先深入梳理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安全场景,总结了遇到问题后的各类维权途径,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科学的采访大纲,并探索出适配当地社区的宣讲方式,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随后,成员们走访社区周边群众,初步掌握社区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现状。交流中发现:孩子书包里色素超标的彩色糖果、老人冰箱里存放半月的冻肉、厨房里因节俭反复加热的剩菜……
这些藏在生活里的“隐形威胁”,正悄然侵蚀着我们的健康。更值得关注的是,面对食品品质问题,多数群众选择“自认倒霉”默默丢弃;即便少数人有投诉、举报的意向,对着投诉电话却不知从何说起的困境也普遍存在,无异于在群众维权路上构筑起了一道“隐形门槛”,而这正是我们团队将要着力破解的痛点。
2.宣传进行 结合调研反馈,团队制定了针对性宣传策略,让科普既“入脑”又“入心”。第一步是广覆盖、强意识。成员们在社区街道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海报等方式,向居民科普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详解几类常见风险的防范要点,切实提升大家的警惕性。
第二步是抓重点、分群体。针对社会经验较少的小朋友和科学知识相对有限的老年人,团队展开了“定制化”讲解。对小朋友,重点聚焦“三无产品”识别。成员们拿起孩子们手边的零食包装袋,“手把手”教他们查看标签信息(如保质期、生产厂商、许可证等),还提醒他们选购零食既要选择正规渠道,又要尽量避开色素、添加剂含量高的品类。对老年人,我们一方面科普生鲜食品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农药残留问题,叮嘱食用前均需彻底清洗;另一方面传授科学的食品保存方法,比如生熟分离、密封储存、避免剩菜反复加热等,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第三步是明权益、教维权。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维权途径。通过讲解《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阐明了维权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并总结出“取证—协商—举报”三步走的维权流程,涵盖向商家或平台索赔、向市场监管局投诉、向媒体曝光等具体方法,有效破解了居民“维权无门”的困境。
3.实践意义 此次活动不仅让社区居民对食品安全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打通了从“知风险”到“会维权”的最后一公里。
对小朋友而言,学会识别问题食品,相当于多了一道自我保护的“防火墙”;对老年人来说,科学的食品保存知识和健康的生活习惯,能有效减少日常饮食中的安全隐患;而对全体居民,明晰维权途径后,“自认倒霉”的无奈将越来越少,依法维权的底气也将越来越足。
从提升防范意识到筑牢法律认知,“青鸾”实践团用实际行动让关注食品安全的种子在社区扎根,更让依法维权的“法律盾牌”成为每个家庭守护幸福的有力武器,这既是对“服务大众”初心的践行,也是在为构建更安全的食品环境添砖加瓦。
文字|张德龙
文字编辑|邹婷婷 牟 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