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志愿红”助力5A建设新画卷

    2025-08-12    阅读:
    来源:长安大学刘汉辰
“志愿红"助力5A建设新画卷
———记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志愿活动
        2025年8月10日午后,暑气未消。我脱下已被汗水浸出盐渍的红马甲,最后一次抚摸水亭门城墙的青砖。指尖传来粗粝而温热的触感,仿佛800年历史的脉搏仍在跳动。当我在签到册上写下最后一个“√”,才真切意识到:这场名为“志愿服务”的青春修行,已在不知不觉间,将“我”与“古城”这两个原本平行的坐标,紧紧缠绕成一枚同心结。

         上午,我换上汉服,在孔氏南宗家庙的“泗淛同源”碑前站定。碑石斑驳,而游客络绎。“诸位可知,‘淛’字少了一点,恰是衢州与曲阜血脉相连却各成一脉的隐喻……”,于碑前我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款款道来孔庙其中所蕴含的儒教底蕴。宽袖随风,似与檐角风铃互为呼应。甚至有一位游客听完,颤巍巍拉住另一位讲解员袖口:“小丫头,我爷爷的爷爷就是从曲阜迁来的,今天算找到根了。”那一刻,我意识到,汉服不只是文化符号,更是让历史“活”过来的介质。上午,钟楼巷口青石板蒸腾热气。我腰佩“志愿者”香囊,穿着经典红马甲,立于岔路口。“小伙子,天王塔怎么走?”“先生请沿此巷北行百米,见‘周宣灵王庙’影壁左拐,闻钟声即到。”为把“向北百米”说精准,我们这群"红马甲"前夜用卷尺一寸寸量过石板缝隙;为把“闻钟声即到”说生动,我们也曾于清晨五点守候钟楼,记录钟声在巷陌的回响时长。最难忘是帮一位聋哑游客找出口,幸好我们提前培训学会“衢州”“出口”的手语,在导览扇背面画简笔地图。他合十于额前,深深一鞠躬,我突然明白:指路,是让每一位旅人带着尊严抵达目的地。午后,地表温度40℃。我换上轻便短装,拎竹编垃圾夹,开始“地毯式”巡查。烟蒂、竹签、被风吹皱的奶茶杯,每一样都在提醒:再厚重的历史也禁不起轻慢。一次,一位“红马甲”在城墙根捡到一只印着“衢州有礼”的易拉罐,拍照发工作群,当晚促成景区增设20个分类垃圾桶的临时决议。更触动我的是一群小学生。见我弯腰,他们递来矿泉水瓶:“哥哥,你们这么辛苦,我们也要来帮忙!”原来,守护环境,也是在守护文化的体面。

         当然,守护古城,建设古城新画卷,更离不开多方势力的鼎力相助。当我们在街头巷尾俯首捡拾垃圾的同时,团市委组织的大学生“古城种草官”借势浙BA直播推广,市委老干部局的“南孔银辉”服务队守护历史记忆,市妇联发动的“家庭汉服秀”增添古韵风情,更遑论外卖小哥送餐时为游客附赠标注特色美食与打卡点的“暖心手册”。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志愿活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一位网约车司机,他自豪的说到,“接送游客时,我会给他们讲‘天王塔传说’和‘衢州三怪’的典故,我也是个游动导游嘞。”这位曾因协助追捕嫌疑人获表彰的司机,如今是游客眼中的“古城活地图”。

         通过这次在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志愿服务实践,我收获颇丰。我不仅系统梳理了古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遗产价值,还以汉服讲解员、文明引导员、环境守护人三重身份深度参与到景区的日常运营中,锻炼了跨文化沟通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在与青砖黛瓦的日日相对中,我触摸到了南宋南孔文化的厚重肌理,感受到“泗淛同源”背后跨越八百年的文脉传承,也由此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我更深刻意识到历史风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张力:一片落叶若无人清扫,便会堵塞古排水暗沟;一次无序打卡,就可能让碑刻再添新痕。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专业团队的使命,更是每一位游客、每一位市民、每一位志愿者的共同责任。

         此次志愿服务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我们走出书斋、丈量土地、照见自我的重要途径。未来无论身处何地,我都愿意把在古城学到的谦卑与敬意继续带到更多文化场景中,持续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为传承与弘扬民族文脉贡献绵薄之力;同时,也将把这段经历内化为人格成长的底色,不断精进专业所学,提升综合素质,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重温峥嵘岁月,汲取红色力量
  • 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志愿者前往皖西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开展
  • 08-1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