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大运河江苏文化带的历史底蕴与民族团结进步故事,7月20日,淮阴工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运河同心”实践队深入中国漕运博物馆,体验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工程智慧、经济功能与文化意义。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千年商埠,不仅见证了南北商贸的繁荣,更在历史长河中谱写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篇章。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通五大水系,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古代南北漕运的核心通道。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运河之都”,凭借黄淮运交汇的地理枢纽地委和明清漕运总督驻地的行政中枢功能,成为古代南粮北调、盐运集散的核心节点,并在现代以智慧航运与文化遗产保护延续着运河的千年价值。
淮阴工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运河同心”实践队以江苏省淮安市的中国漕运博物馆为始发站,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寻千年运河背后的科技智慧与民族团结精神。
图1实践队员观看学习漕运历史视频
这支由不同专业大学生组成的志愿队,带着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热忱,走进江苏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参与“运河同心”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漕运制度沿革”“运河水利工程”等展厅,体验VR"虚拟漕运航行",用三维建模数字化复原文物,与博物馆团队探讨智能节水系统应用;跨学科交流中,历史系学生解析"南船北马"对现代物流的影响,队员们提出区块链构建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的构想。活动尾声,同学们提出“运河文旅数字导览系统”的设想,以AR技术助力大运河文化带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既深化了对运河文化的认知,更坚定了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图2参观淮安古城与内部水系模型
在漕运博物馆内,实践队的成员们沿着历史长廊追溯大运河的科技演变,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舟楫到隋唐时期标准化漕船的规模化应用,一件件展品展现了古代工匠对材料力学与船舶制造的精妙把控。明代“宝船厂遗址”复原模型前,成员们驻足惊叹,明代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长达百米,其船体采用楠木与桐油浸泡工艺,防水性与抗腐性极强。“古人凭借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创造出跨越时代的工程奇迹。”金属材料专业的同学们不禁感慨道,“这让我们更加敬畏传统技艺中的科学智慧。”
图3鉴赏相关运河文物
此次漕运博物馆的“运河同心”实践,不仅是一次跨越古今的文化对话,更是时代青年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当三维建模让残损的漕船重展雄姿,当VR技术带观众“穿越”漕运码头,当区块链为千年文物筑牢数字防线——这些藏在博物馆里的科技密码,正悄然激活运河文化的时代生命力。队员们在与研究员、非遗传承人、文旅从业者的思维碰撞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画卷里,既要绘就田园风光的诗意,更要写下文化传承的注脚;而青年一代的使命,便是用所学所知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古老运河的智慧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图4感应触发技术观看中国水系图
中国漕运博物馆仿若乘一舟穿越千年——序厅的动态投影与沙盘瞬间铺展漕船如织的盛景,千年载运展厅的漕舫模型与互动桌带来多维感官体验,万件瓷片与修复瓷器诉说南北商贸的文明碰撞,清江闸模型揭开古人“天人合一”的治水智慧,AR复原的漕运码头更让虚拟人物演绎出民族交融的生动图景。这场穿越之旅终让人明白:漕运不仅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动脉,更是文明传承的基因密码,千年智慧至今仍在岁月里奔涌。
在河下古镇实地走访时,成员们观察到明清建筑中特有的“减柱造”技艺——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减少梁柱数量,既提升空间利用率,又增强抗震性能。队长表示:“古代工程师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对我们现代材料轻量化研究仍有启发。如何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工程伦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时代命题。”
图5团队馆外合照
千年漕运的风,正拂过这群年轻人的肩头;而他们眼中的光,已在运河两岸点亮新的希望。正如他们在留言簿上写下的:“我们不仅是运河故事的倾听者,更要成为书写者——用科技为墨,以文化为纸,让乡村振兴的大地上,飘满千年运河的清香。”
编辑:丰俊 季旭 盛秋实
排版:季旭 丁昊
摄影:王义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