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能源学院“‘青’尽全力,碳本溯‘源’”——新能源转型发展观察青年团风采展示

    2025-08-12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
         为深入贯彻国家“双碳”战略,探索能源行业绿色转型的技术路径与发展模式,南京师范大学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青’尽全力,碳本溯‘源’”实践团于2025年7月4日至10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访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华能南京六合风电有限公司、华能南京热电厂及华能金陵发电有限公司,通过实地考察、技术交流、专题座谈等形式,全方位开展调研。活动结束后,团队通过多渠道宣传普及能源知识,让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新能源行业,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年智慧。
  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调研活动
  7月4日至5日,实践团首站抵达华能江苏清洁能源分公司,聚焦“数字化驱动下的清洁能源转型与多能融合探索”主题展开调研。
  在数字化集控中心,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该平台实现了从“人工巡检”到“智能调度”的跨越式升级——运维响应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运行可靠性提升30%以上。企业自主研发的虚拟电厂平台已整合全省1498.5兆瓦分布式资源,涵盖光伏、储能及可中断负荷,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分散式发电、集中式调度”。实践团成员围绕平台的市场交易机制展开热烈讨论,了解到该模式不仅提升新能源利用率15%,还为客户提供“售电+绿电+碳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年减少碳排放超5万吨。
  7月5日的专题座谈会上,双方就行业痛点深入交流。雷茂云主任指出,当前新能源产业面临辅助服务市场机制不完善、储能商业化路径模糊等挑战。对此,实践团成员刘同学表示:“这次调研让我明白,清洁能源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华能南京六合风电有限公司调研活动
  7月6日至7日,实践团走进华能南京六合风电有限公司,在运维组长车星伟的带领下,开启风力发电技术的深度调研。
  调研首站是风电场中控室,25台风机的实时运行数据在电子大屏上动态更新。车星伟结合电气一次系统图,详解能量转换全过程:风机叶片捕获风能后,经齿轮箱增速驱动发电机,电流通过集电线路汇聚,经10kV/110kV箱式变压器升压后接入电网,输电效率提升60%以上。实践团成员现场观察到,每台风机的转速、温度等参数均被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
  7月7日,团队深入风机内部考察。在做好安全防护后,成员们沿着狭窄梯道登上80米高的机舱,近距离观察齿轮箱、发电机等核心部件。运维员王方锐介绍,夏季机舱温度常达60摄氏度,但凭借智能温控系统和远程诊断技术,机组可实现“少人值守、无人值班”。据统计,该风电场25台风机年均发电量超2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相当于种植440万棵树。
  调研中,实践团还了解到我国风电产业的全球竞争力:2022年我国新增陆上风电装机44.7GW,占全球64.2%;海上风电凭借抗台风设计、海底电缆铺设等技术突破,已进入商业化快速增长期。
  华能南京热电厂调研活动
  7月8日至9日,实践团探访华能南京热电厂,见证这座传统火电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低碳重生”。分管安全生产副厂长田放、运行部主任蔡浩带领团队解锁火电企业在“双碳”战略下的破局之路。
  在总控室,田放副厂长通过实时跳动的电子大屏,向学子们揭示了背压机组的能效密码:“背压机组供电煤耗较常规机组降低15%,创造同类型机组能效纪录。”厂区采用的SCR催化还原技术,将氮氧化物排放浓度控制在25mg/m³以下,仅为国标限值的1/4。这一技术不仅实现了污染物的深度治理,更通过智能化调控系统,使热电解耦响应率达行业领先水平。
  在汽轮机平台,蔡浩主任演示了破解“用热波动”难题的智能方案。而在碳管理领域,电厂创新“减排-收益-再投资”模式,2024年通过碳交易获得320万元收益,全部投入光伏扩容。
  座谈会上,双方就校企合作展开探讨。田放副厂长寄语青年学子:“能源转型需要跨学科创新,更需要扎根现场的务实精神。”
  华能金陵发电有限公司调研活动
  7月10日,实践团赴华能金陵发电有限公司,在运行部主任李彬芝的引导下,探索燃气轮机发电的转型路径与环保实践。
  座谈会上,李彬芝主任介绍,电厂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是南京电力支撑点,2023年负荷率73.9%、利用小时数5945小时,均居江苏首位。实践团成员感慨:“此次座谈会不仅揭开了电力系统转型的技术图景,更让我们看到青年在’双碳’战略中的时代坐标。”
  实地考察中,团队见证了“三改联动”成果:引风机与增压风机合一、大型空气预热器更换等改造提升了能效;22万千瓦光伏项目年发电超2亿千瓦时;紫来污泥耦合发电项目日处理污泥500吨,2024年累计处置13.41万吨,实现“变废为电”。在燃机房,德国西门子联合研发的燃机技术引人注目,其能源转换效率达65%,氮氧化物排放远低于国标。“多重连锁保护确保安全,参数越限指令自动闭锁。”李彬芝的讲解,让成员们理解了智慧电厂的安全内核。
  宣传普及传递能源转型青年声音
  实践活动结束后,团队启动多维度宣传与成果转化工作。通过制作系列科普海报与推送,通过社交媒体、宣传册、海报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有关能源行业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成员们表示,将把实践所得融入专业学习,持续关注行业动态,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深度研讨+科普传播”的模式,不仅深化了对能源行业的认知,更搭建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桥梁。相信经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的成员们都受益匪浅,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在后面的日子里坚定自己脚下的道路,为能源行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学生感悟
  深入新能源企业调研是课堂知识的生动延伸。理论与现实的碰撞,让我们对新能源产业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因此,多参与实地调研才能让学习跳出纸面,真正触摸行业脉搏。
  ——刘彦博
  校企联合教学为这次调研注入了专业深度。正是校企双方搭建的桥梁,让调研不再是走马观花,让我们既看懂了产业现状,也理清了知识应用的路径。因此,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才能为学生打开认知产业的快捷通道。
  ——汪俊豪
  从业者的使命感比数据更触动人心。技术人员们的精神力量与创新成果的叠加,推动着行业不断向前。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传承这份担当,才能真正理解新能源事业的意义。
  ——张语菲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 重温峥嵘岁月,汲取红色力量
  • 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志愿者前往皖西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基地开展
  • 08-12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