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常州工学院23级7名学生组成的"探寻地方历史,赋能文化传播"实践小组走进常州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为期数日的主题实践活动。与传统参观不同,此次活动以"馆藏观察—文化调研—科普转化"为清晰逻辑主线,聚焦地方非遗与近代民生文化,旨在探索青年群体参与地方文化传承传播的有效路径。目前,小组已形成包含观察记录、调研图表、修订版科普手册的综合实践手账,相关成果拟在校内展出,同时计划向常州博物馆志愿部门提交科普手册,供青少年参观辅助素材参考。
锚定问题导向 精细构建实践框架
活动筹备阶段,小组便确立"问题前置"的核心思路。成员们提前通过常州博物馆官网、馆藏资料汇编等渠道梳理展品信息,发现馆内藏品涵盖从史前文明到近现代的多个时期,涉及工艺、民俗、工业等多元文化类型——若漫无目的地开展后续工作,极易导致调研与科普内容泛化、缺乏聚焦。
为此,小组连续三天利用课余时间召开线上讨论会,最终明确展品筛选"双聚焦"标准:一是优先选取与常州梳篦、留青竹刻等地方非遗项目直接相关的展品,二是重点关注老式纺织机、民国日用器具等与近代民生关联紧密的实物。同时,针对前期预判的"青少年地方文化认知渠道单一"问题,小组设计了包含20项问题的调研问卷,涵盖非遗认知程度、文化信息获取途径、偏好的科普形式等维度,并同步梳理出"展品—文化内涵—科普切入点"对应清单,比如将"梳篦展品"对应"常州梳篦'宫梳名篦'的历史地位",再关联"青少年可理解的'古代梳妆礼仪'科普角度",为后续实践筑牢基础。
直面信息偏差 深化素材采集细节
进入博物馆展厅实地观察时,小组发现部分展品说明牌存在信息简化问题,成为认知阻碍:"留青竹刻"展区仅以"清代工艺"简要标注,未提及竹材需选"三至五年生毛竹"的选材标准,也未说明"留青薄厚决定图案层次感与保存时长"的技法演变逻辑;近代工业展区陈列的"常州纺织机"实物,说明牌仅标注生产年代,未关联其与"常州纺织业近代兴起"的地方产业发展脉络。
图为成员在欣赏古陶器。李君阳 供图
图为成员浏览纪念照。郭季炜 供图
针对这一情况,成员们当即分工:部分同学主动向现场讲解员补充提问,用手机录制了12段关键内容,包括"梳篦制作需经选料、制坯、雕刻等七道核心工序"的细节解读,以及竹刻艺人"如何根据竹材纹理调整刻刀角度"的实操经验;另一部分同学则调整记录维度,专门增设"展品信息缺口"专项笔记,详细标注"需后续查阅《常州工艺志》补充留青竹刻流派演变""核实近代纺织机与本地工厂关联"等8处待完善内容,确保素材采集的完整性。这一过程也让小组深刻意识到:博物馆展品的"静态呈现"与公众"深度认知"间存在衔接空间,需通过二次加工实现信息转化。
破解样本局限 精准定位认知痛点
启动的文化认知调研时,也遭遇了现实难题。小组兵分两路,分别赴社区、周边中学发放问卷,起初青少年群体问卷回收率不足60%——不少学生看到"留青竹刻""梳篦工艺"等选项时直言"没听过",直接拒绝填写;老年群体虽配合度高,愿意分享对老手艺的回忆,但多以"以前街上有梳篦铺子,师傅刻东西很细致"这类口头描述为主,难以准确说清工艺细节。
小组随即现场调整策略:对青少年采用"展品图片引导法",掏出在博物馆拍摄的梳篦纹样特写、竹刻成品实物图,先以"这些图案像不像你们玩的手工贴纸?"引发兴趣,再引导填写问卷,使回收率提升至85%;对老年群体则同步开启手机录音功能,将"梳篦要泡在水里才能不变形"等口头回忆完整记录,后续专门花两晚时间转录文字、梳理关键信息。
小组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整理访谈记录32份。数据统计显示:青少年对常州本地非遗的认知率仅28%,其中能准确说出"梳篦制作工序"的不足5%;而青少年获取地方文化信息的渠道中,"学校活动"占比不足15%,"短视频平台碎片化内容"占比超60%——这一结果既印证了前期判断,也让小组明确:科普转化需紧扣"降低认知门槛",优先采用可视化、生活化形式呈现内容。
平衡专业通俗 落地实用实践成果
基于调研数据与素材缺口,小组在科普转化阶段重点破解"内容适配性"问题。最初设计的科普手册因沿用"梳篦'雕镂'技法""竹刻'铲底'工序"等工艺术语,在校园小范围试读时被几名初中生反馈"太晦涩,看不懂"。
成员们随即推倒重来,重新梳理内容呈现方式:将"梳篦七道工序"转化为四格漫画流程图,用"选木头像挑苹果——要选没虫眼的"类比原料筛选,用"刻花纹像玩橡皮章——先描线再下刀"解释雕刻环节;用"竹青层就像书的封面,只留最薄一层刻图案,下面的竹白当底色"类比留青竹刻技法;还专门新增"非遗与生活"板块,加入"古代梳篦除了梳头,还能用来清理发屑、甚至作为装饰插在发髻上"等实用知识点,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
同时,小组结合调研形成的《常州地方文化认知现状分析报告》,提出"博物馆—学校联动"建议:如由博物馆定期选派讲解员进校园开展"展品故事课",同时邀请学生实践小组担任辅助讲解角色,结合自己整理的细节素材,在展厅为同龄人补充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弥补现有说明牌信息不足的问题。
目前,实践小组已完成综合实践手账的最终修订,其中收录的调研数据图表、科普手册修订前后对比样本等内容,计划下周起在校内图书馆展厅展出;修订版科普手册也已打印成册,待与常州博物馆志愿部门沟通后,作为青少年参观辅助素材供参考使用。
图为实践小组成员合照。冯籽焜 供图
此次实践中,7名学子通过"发现问题—调整策略—转化成果"的完整行动链条,完成了从"文化感知者"到"文化传播者"的角色转变。其形成的调研数据为地方文化传播提供了具体的受众认知参考,优化后的科普手册则具备较强的实操应用价值;而青年学子主动参与文脉传承的基层实践,也为非遗文化的当代传播探索了可复制的学生参与路径。(通讯员 季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