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戴廉增年画店的老师傅提笔勾勒,宣纸上流动的不只是"童颜佛身"的吉祥纹样,更是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当莱茵社区的普法使者"莱莱""茵茵"披上法袍,庄重的法治精神便化作街头巷尾的亲切话语。津蕴匠师实践团穿行在杨柳青的街巷间,触摸着非遗的温润肌理与法治的理性脉络如何水乳交融,编织出一幅古今辉映的人文图景。
一.社区法治图景:从纠纷调解到文化创新 在社区治理的经纬网络中,法治的清泉始终潺潺流淌,浸润着和谐社会的根基。每个社区都谱写着独特的法治篇章:三经路社区将家长里短搬上舞台,《雨墙》里邻里争执到和解的剧情,让居民读懂了化解矛盾的智慧;莱茵小镇的獬豸园中,神兽雕塑肃立诠释司法威严,而"莱莱""茵茵"的萌态法徽设计,则为冰冷的条文注入了温度。当学生们戴上卡通头饰化身普法使者,法律知识便从纸面跳进了现实。在交流中,青年学子提出的"线上调解"构想,竟与社区正在打造的"智慧治理平台"理念相映成趣。这些巧思不是刻板的灌输,而是让法治如细雨般无声浸润人们的心田。
二.乡村活力探寻:科技助农与文化赋能的交响 实践团造访大柳滩村的见闻同样令人振奋。村支书的详细介绍揭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农家书屋里飘散的墨香昭示着文化沃土的生机。在蒲公英农场,中科院培育的硕果令人惊叹——饱满的蜜桃、沉甸甸的香梨引得同学们纷纷驻足探究,快门声与询问声此起彼伏。这场邂逅不仅展现了科技赋农的硕果,更启发了非遗技艺与乡土产业融合的无限可能。
三.文化密钥解锁:非遗技艺里的历史温度 石家大院的青砖灰瓦间,藏着津味文化的细密针脚。实践团参观了杨柳青民俗文化馆与石家大院,揭开了“南桃北柳”的文化密码。在戴廉增年画店,这是清朝时期的第一家年画店,传承人详细讲解了“年画先画脸”的技法,“童颜佛身”的娃娃形象,圆润的脸庞透着童真,丰满的身躯带着佛相的庄严,将吉祥寓意揉进每一根线条。“传承人还介绍了年画中各种元素的寓意,比如荷花象征和和美美,鲶鱼是鲶鱼头鲤鱼身鲫鱼尾,谐音“年年有余”。而周恩来总理支持年画发展的往事,更让这门技艺增添了历史的温度。
“渔妇倒着读妇渔”的文字游戏藏着百姓对生活的巧思,“九九消寒图”每日一笔的填色仪式,记录着冬去春来的时序智慧。庄稼忙“套色年画中,挥镰的农夫、赶车的脚夫各司其职,用层层叠叠的色彩,再现着农耕时代的协作伦理,石家大院的“门当户对”门簪、“马上封侯”砖雕,则从建筑细节诠释着津味大院文化的底蕴。“六十做寿”的传统里,藏着对生命的敬畏;“娃娃大哥”的习俗中,饱含着对孩童成长的期许,这些民俗如同细密的针脚,将古镇人的生活缝缀成温暖的图景。
参观结束后,一名学员在录制《非遗青春说》中表示:“非遗传承,有历史厚重,更有青春担当,将通过自身特长助力古镇非遗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白滩寺村的粉彩瓷艺,延续着另一段非遗传奇。团队深入创作工坊,聆听匠人讲解瓷绘奥义,在琳琅满目的釉彩世界中流连忘返。画师正凝神勾勒牡丹纹样,"三矾九染"的古老技法在指尖流转,釉料经窑火淬炼幻化出由浅入深的渐变色泽,仿佛将四月芳菲永远定格在瓷胎之上。祖传的釉方是守艺人的珍宝,而青年匠人尝试在茶具上再现年画图样,则为传统技艺打开了新的叙事空间。
实践团感受到以法治为经、文化为纬,织就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图景。当调解室的案例簿遇见年画店的颜料盘,当社区IP形象对话古窑青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制度与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守护根脉、创新表达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选项,而是共生的密码——就像那幅“鲶鱼跃莲”图,鱼有水则活,莲有泥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