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码华北地道战的空间韧性与组织智慧,河北大学历史学院 "朔火燎原" 革命史调研队于 2025 年 7 月开启华北三地遗址探访之旅,通过实地考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这支由 2024 级历史学类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跨越北京、保定、邯郸三地,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用专业视角解读抗战遗产的当代价值。
7月的华北,暑气蒸腾却掩不住红色土地的厚重。调研队的第一站,选在了承载全国抗战记忆的核心地标——位于北京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这座占地35000平方米的建筑,以“民族危亡、奋起抗战、胜利曙光”为叙事主线,而地道战专题展区恰是“敌后抗战”篇章的点睛之笔。站在纪念馆前,队员们望着建筑外墙上“独立自由勋章”的浮雕,仿佛能听见八十年前华北平原上的枪炮声与呐喊声。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者。
进入馆内,调研队成员一同参观了有关地道战的图片与实物,进一步加深了对地道战这一作战形式的理解,调研队同学总结道:“抗日军民巧妙地利用地理环境,将通风口陷阱与作战工事相结合,形成地上地下一盘棋的战术体系,这就体现了我们调研主题中所讲的空间韧性与组织智慧。”
7月13日,“朔火燎原”革命史调研队第二站探访了河北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这座被誉为“地下长城”的红色教育基地,生动地展现了华北军民的抗战智慧。
在纪念馆内,363件珍贵藏品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锈迹斑斑的挖掘工具、土制武器和烈士手稿,配合现代三维影像技术,让历史变得鲜活,这是属于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最令人震撼的是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络,从最初的"蛤蟆蹲"隐蔽洞,发展成集指挥、作战、生活于一体的立体防御体系。翻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设计都展现了地道强大的空间韧性。
▲图为调研队成员在进行讲解录音
遗址保护区内,那棵中空的老槐树依然挺立。树顶瞭望哨、树底射击孔、悬挂的警钟,构成了一套严密的防御系统。“整个村庄都是战斗堡垒,”调研队同学介绍道,“马槽、炕洞、水井,处处暗藏杀机。”这种全民皆兵的智慧,曾让那些来犯之敌寸步难行。
▲图为团队成员在保定冉庄地道战遗址进行讲解录制
7月22日,“朔火燎原”革命史调研队抵达河北邯郸山底村,完成其地道战遗址寻访之旅的最后一站——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这座被誉为“地下长城”的抗战遗迹,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抗战时期地道,现存地道总长达15.6公里,堪称平原抗战史上的奇迹。
调研队的成员在山底村抗日地道博物馆驻足凝视,馆内陈列的抗战文物静静诉说烽火岁月,聂荣臻元帅当年使用过的物件尤为引人注目。他亲题“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盛赞地道战这一伟大创举,正是他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军民的集体智慧,使地道网不断完善,成为平原抗敌的坚韧屏障。
步入地道,狭窄空间内却暗藏玄机——防火防水防毒结构、上下双层设计、隐蔽枪眼与陷阱分布其间。地道口更是隐匿于水井、锅台等日常设施之下,形成了极具韧性的立体战斗空间,极大减少了军民伤亡,为抗战胜利写下血火注脚。
“重走地道,方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重量。”调研团成员在行程尾声感言。这场以山底村为终点的地道战遗址寻访虽告一段落,但先烈们以血肉筑就的精神长城,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延伸其不灭的力量。
▲图为调研队成员在冀南山底抗日地道战遗址进行视频讲解录制
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完成了详实的实践报告与调研报告,更制作了线上电子相册,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传播地道战故事。重走地道,我们触摸的不仅是历史的痕迹,更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从北京的史料梳理到冉庄的实地丈量,再到山底村的细节探寻,调研队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红色土地,用专业的视角解码抗战智慧。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研究,让地道战蕴含的韧性与智慧,成为激励当代青年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毕竟,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最美的青春是担当——这团由青春点燃的“朔火”,终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燎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