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寻红色足迹,共续精神血脉
“自”寻红色足迹,共续精神血脉
——自动化学院红色文化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10日至8月5日,江苏科技大学“红色文化宣讲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分赴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木门军事会议旧址、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南圪垛红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江苏镇江市镇江烈士陵园、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会址、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以青年视角为红色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实践团队分为旺苍分队,临县分队,镇江分队,遵义分队,宁夏分队。
旺苍分队赵瑞康同学观看纪录片《木门会议:红四方面军的转折点》,初步了解1933年木门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红四方面军在粉碎国民党“三路围攻”后,急需整编扩红、统一战略思想。木门军事会议旧址作为红四方面军由弱转强的关键见证,其“扩编扩红”“停止肃反”等历史经验,为新时代青年理解党的自我革新提供了鲜活教材。“站在木门寺斑驳的砖墙上,我突然明白:所谓红色基因,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先辈们用生命践行的选择。当仿佛触摸到了那个时代的青春心跳。木门会议教会我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如何在当下做出无愧于先烈的抉择。”
临县分队杨天乐同学表示,这次红色足迹的活动让她受益匪浅,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她表示,要传承革命精神,追溯红色文化,勉励自己不断前行,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纪念馆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诉说着红军战士的英勇与坚韧。他们身着简陋军装,怀揣理想,“当年用‘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靠的不是蛮干,而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对今天乡村振兴中的基层动员仍有借鉴意义。“站在习仲勋同志住过的土窑里,指尖抚过磨出凹痕的木桌,突然明白:所谓‘人民创造历史’,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千万个‘王大爷父亲’用血肉之躯铺就的道路。那些泛黄的支前账本,既是过往的见证,更是未来的路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执政根基,永远深扎在群众的烟火人间。”
镇江分队万继凯同学阅读《镇江革命史话》,梳理出镇江籍烈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贡献数据。完成烈士墓碑的除尘、花束整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苦卓绝、战场上的英勇无畏,深深打动了他。看到红军用过的简陋生活用品和战斗装备,不禁感慨万分,更加珍惜今日幸福生活。万继凯同学表示“当我在烈士墓前擦拭浮尘时,指尖触碰到冰凉的大理石纹路,我望向革命烈士纪念碑不禁感悟‘每一滴汗水都是浇灌自由之花的雨露。’那些曾被视为‘考试重点’的历史事件,此刻化作具象的生命故事——原来革命精神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无数青年用生命书写的青春答卷。”
遵义分队王慎之同学驻足于27平方米的会议原址,观察复原的柚木长桌、20把折叠椅及荷叶边煤油灯,王慎之同学表示:“站在柏辉章公馆的柚木桌前,指尖抚过周恩来用过的砚台,突然明白:真理不是写在纸上的教条,而是先辈们在血与火中淬炼出的行动指南。当重现‘常委分工’的激烈辩论时,我触摸到了历史与未来的共振——这或许就是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密码。”
宁夏分队张帆同学对比盘山战役与湘江战役:前者以“智取青石嘴”实现轻装突围,后者因“强渡湘江”付出惨重代价,领悟“灵活机动战略”的重要性,在调研笔记中写道:“长征的胜利,是军事智慧与群众路线的双重胜利。”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以“胜利之山”为精神内核,其展现的坚定信念、团结奋斗精神,为新时代青年理解党的初心使命提供了鲜活教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六盘山精神始终指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当重现青石嘴战斗的硝烟时,我忽然读懂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深意——所谓‘好汉’,不是征服自然的高度,而是超越自我的信念。那些被毒水夺去生命的年轻战士,用生命警示后人:长征精神不仅是勇往直前,更是对生命与责任的敬畏。而今天的我们,要用科技之光照亮历史尘埃,让红色基因在数字原住民的血脉。”
此次暑期实践,团队跨越五省,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木门军事会议旧址,到长征胜利的“胜利之山”六盘山;从遵义会议的转折之地,到镇江烈士陵园的英烈忠魂,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是鲜活的党史教材。在木门军事会议旧址,我们深刻体会到“灵活机动、敢打必胜”的军事智慧;在南圪垛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扎根群众、艰苦奋斗”的为民情怀;遵义会议会址的决议手稿与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石刻,更让我们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坚定信念的精神内核。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将以此次实践为起点,以专业知识为桥梁,探索红色资源活化路径,创新传播方式,让革命精神融入青春成长。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