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阡陌藏民意,调研助振兴——南京审计大学“宅基地盘活”实践队赴南京浦口区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2025-08-12    阅读:
    来源: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宅基地盘活”社会实践队
       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宅基地发展,南京审计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宅基地盘活”实践团队于七月下旬奔赴南京市浦口区周边乡村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走进乡间阡陌,通过实地走访、对话访谈、调研分析、案例学习等多种方式,探索宅基地盘活流转的密码,寻找激活沉睡乡土根脉的钥匙。
  老砖旧瓦:承千钧之重,系寸心所安
  在探访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走进汤泉街道新金社区,接触到了两位对自家宅基地有着不同态度的农户,他们的情况折射出当前农户在面对宅基地流转时的复杂心态。​
  调研中,队员们遇到了82岁的退休老党员马爷爷。其居住的老宅虽有空置房屋,但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明亮的堂屋内,陈列满了各种各样的党员纪念,自述的文章、贴挂的报纸照片、木桌上的毛主席雕像......一点一滴都体现着马爷爷的赤诚初心,让队员们感触颇深。当提及这座老屋,马爷爷浑浊的眼中泛起微光,指着屋外表示:“这房子,我专门陈列纪念……如今啊,肯定舍不得拆。”这座老屋承载的不仅是砖瓦木石,更有烽火岁月的守护与党员的血脉记忆,这里安放着他个人生命史中最珍贵的印记。​
  而走进另外一户张大姐的家,面对荒草丛生的闲置宅基地,张大姐希望能盘活这块地,她说:“能换点钱给娃交学费该多好!”。​
  马爷爷的“不舍”与张大姐的“期盼”,清晰地展现出农户在面对宅基地流转时最本真、最复杂的意愿——一方面是深植于土地的乡土情怀与情感羁绊,另一方面是对改善生计、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渴望。​
  面对不同的情况,这也正是此次实践调研团队想要探寻的核心问题:驱动农户盘活宅基地的内在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又有哪些因素在阻碍他们的脚步?
  
  阡陌纵横:寻基层温度,于上下求索
  解读这份交织着情感与利益的复杂图景,基层干部是不可或缺的穿针引线人。实践团队走进了枫桥街道办事处,与街道高主任进行了访谈交流,并在其帮助与带领下走入村间,与村民们面对面沟通询问。调研过程中,面对村里不识字、年龄大的村民,高主任和村干部们耐心解释政策与问卷意图,队员们则俯下身,采用口述问答、代为记录的方式,确保最终收集的有效问卷,每一份都真切地承载着村民的心声。实践调研过程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政策要穿透“最后一公里”,抵达人心,离不开这份在现实沟壑中不懈“求索”的基层温度与韧性纽带。 
 老枝新芽:见“不老”新生,寻活化振兴
  带着对困境的深刻体察,实践团队奔赴到南京市浦口区的“不老村”。村内,沉寂老屋经改造成为民宿、餐馆、咖啡馆。游人往来,欢声笑语取代往日宁静,村庄焕发活力。​
  一家由祖宅改造的咖啡馆经理,向团队介绍入股经营模式及变化,言语中透着对家园焕新的自豪。“不老村”的实践证明,宅基地流转不仅是产权交易,更是激活乡土经济、提升村民收入、赋予老空间新生命的“盘活”道路。当乡土情怀与现代市场需求契合,便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让乡村根脉萌发新的希望。
  
 心土同频:架新生之桥,思乡土不息
  这一程深入乡土肌理的寻访,队员们触摸到宅基地盘活流转最本真的脉动。从马爷爷老宅里的孤寂与坚守、张大姐院前的焦虑与期盼,到高主任奔走于阡陌间的温度与担当,再到不老村处处洋溢的活力与希望,都深刻地启示队员们,宅基地流转的核心要义远非简单的经济模型推演或政策条文执行,而是要在尊重土地情感记忆与满足村民发展需求间找到共振点,实现“心”与“土”的和谐。面对思考构建成功的盘活机制,队员们认识到必须深度倾听并精准回应农户多元而细腻的意愿光谱,对于推动宅基地流转,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怀揣最大的敬意去倾听土地上的低语与故事,用最务实的智慧去回应那些最朴素的期盼。
  唯有如此,沉睡的乡土老宅才能被真正的唤醒,从沉重的“千钧之负”转化为承载新希望的“活力之源”,在新时代的强劲心跳中,生生不息,恒久绵长。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