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假,一支由大学生组成的健康新农人同行实践团深入农村地区,围绕网络健康防诈骗、饮食健康普及、村民健康生活习惯探究及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怀四大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简单易行又接地气的实践活动,为乡村健康事业添砖加瓦。
一、“土方法”教村民识破网络诈骗
农村地区信息相对滞后,村民成为网络诈骗的易受骗群体。实践团成员发挥优势,用村民听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普及防骗知识。
他们从新闻、警方通报里挑出乡村常见的诈骗案例,像冒充客服退款、虚假中奖这些,用大白话改成小故事,配上手绘漫画和“莫信天上掉馅饼”之类的俗语,印成小册子。村里的微信群里,队员们每周发两次防骗漫画和小贴士,有人问“收到中奖链接点不点”,他们马上回复“点了可能钱袋空”。
村头公告栏、超市门口贴上了防骗海报,团队成员们趁赶集时在村口摆个小桌,拉着村民唠嗑。张大爷说曾接到“社保局”电话要银行卡号,队员们告诉他:“这就像有人说免费送你鸡蛋,其实是想偷你家鸡,下次遇到先问村干部。”团队成员们还通过走街串巷,前往村民家中科普防诈知识,给村民们观看多种典型诈骗案例,提醒村民们遇事多商量。这样一来,村民们都明白了“不轻易转账、多打听”的道理。
二、餐桌上的健康学问送到家
“吃”的健康是村民关心的大事,实践团从日常饮食入手,把健康知识融入生活场景。
队员们走家串户看村民吃啥、咋做饭,发现不少人爱吃咸菜、剩菜处理不当。于是整理出“吃的小窍门”:米饭配蔬菜、少放盐油糖,夏天菜别放太久,剩菜热透了再吃,打印成简单的纸条,赶集时发给大家。
看到有人吃咸菜,队员就说:“这咸菜好吃,但就像糖吃多了坏牙,偶尔吃点行,多配点青菜更好。”他们还在村里空地上摆了些新鲜和不新鲜的菜,教大家看颜色、闻气味辨好坏。李大妈学会后说:“以前买菜只凭感觉,现在知道什么样的不新鲜不能要,这招真管用。”
三、聊聊新农人的“身体那些事”
新农人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他们的健康状况牵动着大家的心。实践团用简单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
线上发个短问卷,问问大家每天生活习惯;线下队员们跟着村民去田里、家里,边帮忙干活边聊天。王大哥说农忙时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家,中午啃个馒头就算一顿,腰经常疼也没时间去看。队员们听了记下来,跟他说:“再忙也得歇会儿,就像机器转久了要加油,你这腰可得护着。”
看到村民们爱聊养生,队员们就把听到的好方法记下来,再分享给其他人,比如“累了揉揉腰”“多吃点粗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慢慢都知道了“干活别硬撑、不舒服早点说”的道理。
四、暖心陪伴守护“一老一小”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心里暖不暖,实践团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用陪伴传递温暖。
队员们常去老人家,陪他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听他们讲过去的事,还给老人讲自己的趣事,给他们观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刘奶奶子女在外打工,队员们每周去两次,帮她扫扫地、读读报。奶奶说:“你们来了,我这院子都热闹多了。”
对村里的孩子,队员们就像大哥哥大姐姐,陪他们写作业、玩跳绳,把带来的故事书念给他们听。怕孩子们害羞,就先玩个小游戏熟络起来,慢慢引导他们说话。临走时,孩子们拉着队员的手问:“下次啥时候来?”
这支大学生实践团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贴近生活的举措,把健康服务送到乡村,让村民们的防骗意识强了、饮食习惯好了、心里也更暖了,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力量。
虽然实践时间有限,但播下的健康种子已在乡村生根发芽。团队成员们相信,只要持续关注乡村健康需求,不断汇聚社会力量,就一定能让更多乡村居民远离诈骗侵害、养成健康习惯、感受心灵温暖,为乡村振兴的画卷添上更加绚丽的健康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