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家乡高校宣传:河南工大学子情系商丘二高,点燃青春大学梦
返家乡高校宣传:河南工大学子情系商丘二高,点燃青春大学梦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7月11日讯】(通讯员:王若苗 王世宁 母钒椰 王梓菡)7月盛夏,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园里蝉鸣阵阵,高二教学楼前的香樟树影斑驳。一群身着"星耀赤心,矢志逐星"团橙色马甲的年轻人正忙着搬运宣传物料,他们中有从这所学校走出的学子,如今以"返家乡"实践队员的身份重回母校。当天,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星耀赤心,矢志逐星"实践团在这里开展的"遇见工大,预见未来"主题宣讲活动,让300余名高二学子提前触摸到了大学的模样。
作为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河南工业大学2024级学生王若苗难掩激动:"四年前我就在这栋楼里刷题,总好奇大学会是什么样。现在能站在这里给学弟学妹们讲工大的故事,就像把当年的自己拉到眼前。"这场由6名工大学子组成的实践团队,带着精心准备的宣讲方案、400份招生手册和20分钟的校园纪录片,要为母校学子搭建起通往理想高校的桥梁。
上午9点,宣讲会在学校国旗台拉开序幕。实践团成员王若苗率先走上讲台,身后的大屏幕上随即播放出河南工业大学的航拍画面:金黄的麦田实验基地、现代化的粮食深加工实验室、藏书百万的图书馆、热闹的社团文化节......"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位于郑州的校本部,我们学校有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400多亩,光篮球场就有46个。"她的话语里带着"自家人"的熟稔,台下学生们的目光紧紧追随着屏幕里的画面,不时发出小声的惊叹。
在学科介绍环节,粮食工程专业无疑是介绍的重点,全国排名前三,奥运会运动员吃的专用面粉,就有我们学校团队参与研发。"队员王世宁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实验室照片,从粮食储藏技术到智能装备研发,用学弟学妹能听懂的语言解读专业奥秘。台下的笔记本上,很快写满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名称。
互动问答环节成了全场最热烈的时刻。"学长,你们学校的宿舍是几人间?有独立卫浴吗?"高三(七)班的赵同学举着话筒站起来,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这个问题引发了一阵笑声,团队成员孙悦当即打开校园VR全景图:"我们有四人间也有六人间,都是上床下桌,每层楼都有热水房和洗衣房,大部分宿舍还带阳台。偷偷告诉你们,冬天暖气热到能穿短袖!"她的话让台下炸开了锅,更多手臂举了起来。
"粮食工程专业毕业后只能去粮库工作吗?""如果分数刚过一本线,报考工大有没有机会?""社团活动会影响学习吗?"面对一连串问题,实践团成员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解答专业问题,有的分享备考经验,还有的说起自己从二高考入工大的逆袭故事。"我当年一模成绩刚过二本线,最后三个月跟着老师刷题,高考超了一本线32分。"曾就读于商丘二高的王若苗的分享,让不少学生挺直了腰板。
商丘二高教务处主任赵玉峰全程参与了活动,他在总结时感慨道:"这些孩子带来的不只是招生信息,更是一种精神力量。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从二高能走到哪里',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都管用。"据他介绍,学校近年已有近百名学生考入河南工业大学,"相信今年这个数字会更高"。
为了让更多学生受益,实践团还开通了线上直播通道,无法到现场的学生通过班主任转发的链接观看宣讲。"我们建了三个咨询群,目前已经有200多人加入,每天都会收到几十条提问。"团队成员吴雨桐打开手机,群里最新的消息是凌晨5点发来的:"学长,我想了解一下工大的转专业政策。"她解释道,实践团制定了"一对一帮扶"计划,每个成员对接10-15名学生,持续提供咨询服务直到高考结束。
这场持续4个小时的宣讲活动,在集体合影中落下帷幕。镜头里,"河南工业大学"的横幅与"商丘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校徽交相辉映,两代学子的笑容定格在盛夏的阳光里。母钒椰在实践日志里写道:"当看到学弟学妹眼里的光,突然明白'返家乡'三个字的重量。我们不仅是在宣传母校,更是在传递一种信念——从这里出发,能走到更远的地方。"
据悉,这是河南工业大学连续第三年组织返家乡高校宣讲活动,累计已有200余名学子走进全省40多所中学。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未来将把这种"朋辈宣讲"模式常态化,让更多工大学子带着知识与情怀回到家乡,用青春力量反哺故土教育。而对于商丘二高的学子们来说,这场宣讲留下的不只是招生手册上的分数线,更是一份"我也能考上理想大学"的笃定信念——就像礼堂外那棵香樟树,根系深扎故土,枝叶始终向着阳光生长。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星耀赤心,矢志逐星团队 责任编辑:王若苗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