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西农学子三下乡:工坊绽放巾帼红,实践书写青春志

    2025-08-12    阅读: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台州“巾帼共富”实践团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和农村运转的中坚力量,农村妇女群体的生计发展问题及有效重构农村留守妇女的主体性的课题日益受到关注。为深入探究农村妇女灵活就业对家庭发展的促进作用,响应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的号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赴台州“巾帼共富”调研队于2025年8月1日前往天台县平桥乡屯桥村开展以“工坊绽放巾帼红,实践书写青春志”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考察当地巾帼特色项目“红滤辉映共富工坊”。

团队与车间妇女合影。陈方仪供图
调研期间,团队通过实地参观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工坊当前运行机制和妇女就近务工的现状进行了全方位了解。团队成员首先与当地村党支部书记、工坊负责人进行了深入座谈,了解工坊建设的政策背景和发展历程。该工坊创新性地采用了“1+3+N+S”的辐射运营模式,通过技术联培、政企对接、下派订单等方式,动态发布企业用工需求、片区剩余劳动力、工坊产能“三张清单”,从而保障订单稳定性。这种灵活的组织形式,不仅有效满足了妇女兼顾家庭与工作的需求,还为屯桥村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收入,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实现多方共赢。村党总书记夏平祥同志自豪地表示,该模式已得到多个工坊学习借鉴,屯桥村开了个好头。

团队访谈工坊负责人 金一诺供图
在村党总书记夏平祥同志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红滤辉映工坊内的工作车间及相关配套设施。经负责人与车间员工介绍,工坊内设置了员工休息站、儿童托管所、“一米”菜园、智能充电车棚,同时还采用了“暖心积分兑换”机制,开展节假日户外烧烤等集体活动,这些设置提升了车间妇女的工作与生活质量,体现了工坊具有“巾帼”特色的人文关怀。对周边村民而言,工坊不仅仅是提高家庭收入的工作场所,更像是共同奋斗、彼此关爱的“大家庭”,正印证了工坊进门处的招牌“我的工坊我的家”。
随后,团队收集调查问卷,通过半结构式访谈了解了工坊务工妇女的家庭生产生活状况、车间就业后个人及家庭成员在感受等方面的具体信息。在访谈中团队了解到,工坊在运营中优先保障困难群体就业。车间务工妇女徐大姐因丈夫意外丧失劳动能力,家庭一度陷入困境。在工坊的帮扶下,她通过自身努力成长为优秀员工,显著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通过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团队成员深深体悟到了“乡村振兴巾帼行动”落实到每位农村妇女身上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

团队成员对工坊妇女进行结构式访问。陈方仪供图
此次调研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科专业学子“知农爱农”初心的具体实践。将理论知识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团队通过脚踏实地的走访,倾听基层妇女心声,深入了解灵活就业模式,尝试从人文视角为提升家庭发展韧性提供思考。西农学子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