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创新之路,2025年8月1日至8月6日,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剪纸为媒,文旅赋能”汕头非遗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广东省汕头市开展实践调研。团队走进陈小燕剪纸艺术中心,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市级传承人陈小燕老师,进行深度访谈并体验剪纸技艺,随后参观汕头市博物馆等地,感受剪纸艺术背后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
潮阳剪纸,作为广东汕头潮阳区流传千年的传统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作品以对称、均衡的布局、纤细如发丝的线条和饱满而有层次的画面而著称,广泛应用于祭祀、节庆装饰,承载着潮汕地区“祈福纳吉”的民俗观念。作为潮阳剪纸的重要传承人,陈小燕老师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同时不断探索创新路径,让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潮汕人寄托美好生活愿望的文化载体。”在陈小燕剪纸艺术中心,陈老师向实践队员们详细讲述了潮阳剪纸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陈老师表示,潮阳剪纸不仅仅用于装饰品、祭祀用品,更是潮汕女性“女红”技艺的体现,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情感与审美智慧的结晶。
实践队员们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用剪刀在红纸上完成一张“福”字窗花。“阴剪”的线条相连流畅,“阳剪”的块面则讲究留白平衡,一张小小的剪纸背后蕴藏着极高的技艺与耐心。
图为队员在陈小燕剪纸艺术中心学习剪纸技艺

图为团队成员展示剪纸作品
在陈小燕剪纸艺术中心的参观学习结束后,实践团队前往汕头博物馆,了解汕头开放港口的历史与潮汕民俗文化,进一步体会剪纸作品中所蕴含的地域元素。在汕头市文化馆和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团队成员参观剪纸展区,从承载着古老祈福愿景的传统吉祥纹样,到融汇现代审美与设计理念的先锋创作,潮阳剪纸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多元化探索与创新表达,为团队成员带来深刻的创作启发。
一纸红纸,剪刀翻飞,剪出的是千年潮汕的祈福愿景,也剪出了非遗在时代浪潮中的坚韧与求变。通过此次汕头实践,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非遗技艺既要以匠心守护手工的温度,也需以智慧探索科技赋能、产业活化、传播破圈的可能。让“非遗焕新生”,不仅是传承人的使命,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合力。唯有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价值认同与生存空间,这“一纸剪千年”的传奇,才能在新时代的脉搏中,持续跳动,焕发永恒的光彩。(覃茜茜、时杨)

图为“剪纸为媒,文旅赋能”汕头非遗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