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想做大,缺资金、缺技术,更缺懂行的人啊!”8月2日,滁州市南谯村村支书在接受调研团队访谈时,坦诚道出了村庄生态发展的“成长烦恼”。当天,调研团队聚集百团村支走进南谯村,与村支书面对面,听他讲述生态振兴路上的探索与挑战。
在村头的生态种植基地,几十亩有机蔬菜长势正旺。“这是我们试种的第一批生态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直供城里的超市。”村支书蹲下身,拨开菜叶查看长势,“但规模太小,就这几十亩,还没形成产业链。”他坦言,曾想过搞蔬菜深加工,比如做腌菜、脱水菜,但一算账,建厂房、买设备要几十万,村里拿不出这笔钱,想找企业合作,对方又担心销路,“最后只能先小打小闹。”
资金难题还体现在基础设施上。村里的污水处理池只能覆盖一半农户,剩下的农户生活污水仍靠渗井排放。“我跑了三趟乡镇政府,争取到5万元补贴,但建一个标准处理池要8万,还差3万没着落。”村支书无奈地说,他试着跟村民商量集资,有人不理解:“我家污水流了几十年,也没见出事,花这钱干啥?”
更让他头疼的是人才短缺。村里的生态文化节办得有声有色,但想把本地的生态习俗整理成文字、拍成短视频宣传,却找不到会写、会拍的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了,剩下的老人懂习俗,但不会用电脑、手机。”他说,曾联系过城里的大学生志愿者,可对方只能来几天,没法长期帮忙。
即便困难不少,村支书也没停下脚步。为了找资金,他最近在学用手机拍短视频,想把村里的生态美景、有机蔬菜发到网上,看看能不能吸引网友投资;为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他打算请乡镇环保干部来村里开讲座,用案例讲讲污染的危害。“难是难,但生态这条路必须走。你看现在环境好了,有村民开始琢磨开民宿,这就是希望啊!”
访谈结束时,夕阳洒在村头的林地上,村支书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在生态振兴的道路上,他和南谯村一样,正带着困惑探索,向着希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