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本应是孩子们汲取知识、快乐成长的净土。然而,校园霸凌的阴影却可能悄然侵蚀这份纯真。为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筑牢校园安全防线,8月10日上午10时,宁波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法治和谐号”之“典亮生活,法护万家”小分队成员们,怀揣着法律人的责任与关怀,走进蛟川街道东信路社区三楼会议室,为社区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主题鲜明、内容生动的“反校园霸凌”普法宣讲活动。

宣讲进行时:识霸凌、明法理、勇应对
认清“霸凌”的真实面孔
宣讲伊始,宣讲员并没有急于抛出晦涩的定义,而是俯下身,用孩子们熟悉的日常场景打开了话题:“有没有同学被起过难听的外号,心里特别难受?”“有没有感觉一群小伙伴突然就不理你了,让你很孤单?”“或者在手机上看到自己的照片被发出去,下面还有不好的评论?”会议室里,不少小朋友默默点头,有的小声议论起来,显然戳中了他们的心事。宣讲员趁热打铁,郑重地告诉大家:这些看似“小事”、“玩笑”的行为,很可能就是披着伪装的校园霸凌!
那么,真正的霸凌是什么?宣讲员用一把“看不见的钝刀子”作比喻,清晰地划出了它的三个致命特征:
01它不是偶然的“过火”,而是持续不断的伤害——可能连续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重复发生,像阴影一样笼罩着受害者。
02它充满了故意的恶意——霸凌者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你痛苦、害怕、难堪,却依然故意为之,以此为乐或显示力量。
03它建立在力量的不平等之上——常常是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围攻,或是身体更强壮、更受欢迎的孩子欺负相对弱小、孤立的孩子。
为了让孩子们更直观地识别霸凌的“变装秀”,宣讲员列举了它常见的“面具”:肢体暴力,言语辱骂,故意孤立,网络暴力,甚至家庭中过度责骂造成的权利侵害。现场,孩子们听得十分专注,有人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紧接着,宣讲员直击孩子们心中常见的困惑和误区,用坚定的声音传递关键信息:不要他们只是闹着玩,是我太敏感。你的感受就是最重要的报警器,沉默更是霸凌的帮凶。
只有帮助孩子们擦亮眼睛,破除迷思,才能让他们明白:识别霸凌,从正视和尊重自己的感受开始。只有认清了伤害的真面目,才能拿起武器保护自己。

筑牢《民法典》的坚实盾牌
面对校园霸凌,孩子们并非孤立无援,《民法典》就是守护他们最有力的法律武器。宣讲员向小朋友们深入浅出地揭示了这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赋予他们的强大保护:
无论是被恶意起侮辱性外号、遭受嘲笑、孤立排挤,还是在网络上被散布谣言、泄露隐私,这些伤害心灵和名誉的行为,都侵犯了法律赋予每个人的人格尊严权。《民法典》坚决为孩子们撑腰,对这种无形的暴力说“不”!
任何形式的推搡、殴打、踢踹等身体伤害,都是法律明令禁止的底线。《民法典》严格保护孩子们的身体权和健康权,确保他们在校园里的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如果心爱的文具、零花钱等个人物品被强行夺走或损坏,《民法典》同样会保护孩子们的财产权,要求侵害者承担责任,归还物品或进行赔偿。
宣讲员特别强调,一旦发生霸凌造成损害,法律会追究责任。通常由霸凌者的家长(监护人)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学校也负有管理职责,如果未能有效预防、发现或制止霸凌(尤其是对低龄儿童),也可能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通过讲解,孩子们深刻理解到,《民法典》并非遥不可及的法条,而是触手可及的“保护伞”和“定心丸”。它明确告诉孩子们:你们的尊严、安全和财产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面对霸凌,你们拥有法律赋予的底气和寻求公正解决的明确路径。了解并善用这些权利,就是孩子们对抗霸凌最坚实的盾牌。

拒绝沉默,勇敢应对有方法
明确了霸凌的面目和法律的保护后,宣讲进入了至关重要的行动环节。宣讲员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口号,而是引导孩子们思考:当霸凌发生时,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这三个角色,每个人都能做出影响结局的选择。
对欺凌者说“不”:尊重是底线,法律是红线!
对被欺凌者说:智慧求助,勇敢保护!
对旁观者说:打破沉默,成为光!
明辨是非,拒绝盲从:清楚知道什么是对错,不参与欺凌,更不起哄、围观助长施暴者的气焰。
打破沉默循环:不要做冷漠的看客!看到霸凌发生,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主动向附近的老师、保安或其他成年人报告情况,一个及时的举报可能改变结局。
安全施援,传递温暖:力所能及地帮助被欺凌者,比如课后主动陪伴、邀请他加入活动,或者简单的一句关心。“你的一个善意举动,可能就是他人世界里的一束光。”
潘同学总结道:构建安全的校园,需要三方共同的努力。不做残忍的施暴者,不做冷眼的旁观者,更不做沉默的受害者。心怀善意,勇敢行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勇敢保护者”!

握紧法律之盾,在阳光下自信成长
活动接近尾声,宣讲员用温暖而坚定的声音,为孩子们送上最后的寄语与力量:“请永远记住,你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无比珍贵的!你们值得被尊重,被善待,在充满关爱和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她再次凝练了本次宣讲的核心:
01认清霸凌:它不是玩笑,而是法律所不容忍的、会对身心造成真实伤害的行为。
02善用法律:《民法典》不是书架上的厚书,而是时刻守护在你们身边的“超级英雄之盾”!它赋予你们保护尊严、安全和财产的权利,是你们对抗不公最强大的底气来源。
03勇敢行动:保护自己,是最高级的智慧与勇气!当你感到伤害,请毫不犹豫地举起法律之盾,并大声向信任的大人求助——这绝不是软弱,而是强者的选择。你们身后,有家长、老师、学校,更有整个法律体系构成的支持网络。
04共建和谐:安全友善的校园,需要我们共同创造!学习法律,不仅是为了自保,更是学会尊重他人的边界。从自身做起,拒绝霸凌,拒绝冷漠,做勇敢的保护者,用理解和善意照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潘同学发出深情而有力的号召:“握紧《民法典》赋予你们的权利之盾,勇敢前行吧!带着这份法律的底气,自信、阳光地在校园里学习、欢笑、成长,绽放属于你们最灿烂的光彩!你们的身后,有法可依,有爱相随!”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的眼神里,多了几分了然和坚定。

童言绘法意稚语启新程
为了让普法教育更贴近孩子们的心声,也为了未来能设计出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宣讲活动,在宣讲主体内容结束后,小分队成员们精心准备了一份简短的小问卷,分发给了在场的每一位小朋友。这份小小的问卷,不仅是一次信息的收集,更是一座与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质朴真诚的建议,将为“法治和谐号”未来的航向提供最珍贵的指引。

法润童心,护航未来
一个小时的宣讲在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热烈的互动中圆满结束。本次“法治和谐号”之“典亮生活,法护万家”小分队走进东信路社区的活动,不仅是一次普法宣传,更是一次播撒法治种子、传递温暖力量的实践。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孩子们对校园霸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掌握了《民法典》这把强大的法律武器,并学会了勇敢说“不”和有效求助的方法。

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尊重、被善待,都应在阳光下自信成长。握紧《民法典》之盾,知晓权利,勇敢前行,法律的温暖光芒必将驱散霸凌的阴霾,照亮孩子们通往美好未来的坦途。宁波大学法学院学子将持续以专业之力,投身社会实践,为营造和谐校园、法治社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