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扎根基层实践:触摸健康中国的毛细血管
2025年7月,来自XX大学临床医学(免费医学)专业的黎丹、曾凡舰、朱慧珊等7名学生,分别前往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荆门市、宜昌市等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为期1至2周的《全科医学与健康中国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深入了解分级诊疗制度下基层医疗的真实运作,探寻基层医疗在服务民生中的核心价值。
在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黎丹的实践从一场与吴亚平院长的深度访谈开始。“我们现在有三大转型方向,资源整合、人才强基、数字赋能,每一步都得踩实。”吴院长指着墙上的医联体合作协议介绍,依托与中部战区总医院的合作,中心已实现检查互认、方案共享,半年内双向转诊效率提升40%。在全科诊区,黎丹看到医生正通过智能系统调取签约老人的电子健康档案,精细调整降压方案,“王爹爹,您这药得再减点量,平时少盐多散步,下周我再给您测测”,医生的叮嘱让诊室里充满暖意。中医康复科内,89岁的刘阿婆正接受针灸治疗,她拉着黎丹的手说:“以前走路都费劲,扎了几次针,现在能自己下楼买菜了。”
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朱湖院区的实践中,曾凡舰跟着王医生接诊了一位关节痛的村民。“最近农忙是不是又扛重活了?”王医生没有先问病情,而是先拉起家常,随后通过触诊和病史判断为骨关节炎。“基层设备有限,更得靠‘望闻问切’和对村民生活的了解。”王医生解释道。让曾凡舰印象深刻的是62岁的李大叔,他患高血压10年,每次复诊都点名找张医生,“张医生知道我家地在村东头,总叮嘱我农忙别逞强,药按时吃,心里踏实”。入夏后,院区医护人员还走进村庄开展防溺水培训,曾凡舰亲眼目睹医生用假人演示心肺复苏,村民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比发传单有用多了”,一位村民感慨道。
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镇卫生院里,朱慧珊正梳理着近三年的诊疗数据,发现分级诊疗政策在执行中存在“上转易、下转难”的问题。“医生转诊没奖励,还可能担责任,谁愿意多事?”一位行政人员坦言。在全科门诊,她看到王医生主动将一名冠心病术后康复患者转至社区卫生服务站,并详细交接康复方案,但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采访中,30%的居民表示不知道分级诊疗,患有高血压的张大爷说:“大医院专家看得好,宁愿多花钱跑远路。”朱慧珊意识到,基层医疗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打破患者的信任壁垒。
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中心卫生院的清晨总是忙碌的,赵鑫宇跟着带教医生查房,从高血压老人到发热孩童,逐一记录病程。外伤处置室里,医生为骨折的农人打石膏,从清洁创面到塑形,每一步都一丝不苟。“基层医生得身兼数职,既会看病,又得懂沟通。”带教医生说。在导诊台,赵鑫宇协助独居大娘填写表格,大娘紧握他的手连声道谢,“这孩子比我家娃还耐心”。病历书写课上,带教医生强调:“基层病历不求华丽,但求真实清晰,这是转诊的重要依据。”
孝南区三汊镇卫生院的档案室里,陈绍纬正学习录入高血压随访数据。“收缩压输第三列,超160的标黄。”医生指导道。他注意到键盘边堆着“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达标机构”的证书,墙上电子屏滚动着新农合报销比例。外科诊室里,李医生给收割机划伤手的村民清创,“破伤风针新农合报八成,钱不够先记账,月底找村会计结”。荣誉墙上,2008年李克强总理调研时的照片与2023年远程会诊屏幕的照片并排陈列,见证着卫生院的变迁。“以前小伤拖成大病,现在家门口能治还少花钱。”一位患者的感叹,道出了基层医疗的民生价值。
应城县黄滩镇卫生院,刘卉玘参与了家庭医生签约登记。医生们带着设备入户随访,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体检。儿童疫苗接种日当天,家长们排着队,护士熟练地核对信息、接种、留观。“我们多做一点预防,居民就少受一点病痛。”一位医生的话让她深有感触。但她也发现,检验科只能做基础化验,CT检查需去县城,“人才留不住是最大难题”,院长无奈地说。
实践中,同学们也发现了基层医疗的共性挑战:武汉市珞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有2名全科医生,医护比低于国家标准;朱湖院区缺乏CT、超声等大型设备;子陵镇卫生院的转诊信息反馈渠道不畅。但同时,他们也看到了希望:珞南街的智能转诊平台让三级医院50%号源向社区开放;联棚乡依托医共体建设提升服务效能;三汊镇的远程会诊系统正逐步打破地域壁垒。
“基层医疗就像健康中国的毛细血管,看似微小,却连着千家万户。”黎丹在实践笔记中写道。此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医疗不仅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正如吴亚平院长所说:“基层强,则国家强,健康中国的根基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