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红史寻迹忆初心,青春笃行担使命——渤海大学青年学子赴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开展红色实践活动

    2025-08-13    阅读:
    来源:刘锦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积极响应团中央关于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近日,渤海大学组建“红史寻迹队”走进连中华工学会旧址。在这座镌刻着工人运动记忆的红色地标中,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党史学习与精神传承之旅,深入学习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工人运动的光辉历史,感悟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中铸就的红色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和讲解员合照

响应号召赴红迹百年旧址载青史

此次实践活动以“红史寻迹忆初心,青春笃行担使命”为主题,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作为东北地区工人运动的重要发源地,成为青年学子触摸红色记忆的核心阵地。这座承载着工人阶级革命记忆的红色建筑,虽历经时代更迭仍保留着厚重的历史底蕴——1998年10月29日,为保护这一珍贵红色遗产,旧址由原址自西向东迁移92米后依原貌重建,完整留存了工人阶级早期奋斗的历史见证。

作为东北地区建立最早、最先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团体,也是大连地区最早的产业工人市级工会组织,大连中华工学会于1923年12月2日正式成立。彼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阶级深受三重压迫,学会的成立如曙光划破黑暗,为迷茫的工人阶级指明了团结抗争的方向。院内红色石碑上“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的金色大字庄重醒目,无声诉说着光荣过往: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后成为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图为院内讲述旧址的石碑

实物诉史砺使命,学子共鸣悟初心

活动当天,“红史寻迹队”队员在讲解员带领下开启红色历史的深度探寻。讲解员身着整洁的衣服,胸前佩戴党徽,以饱含深情的语调追溯历史:“1923年,工人们在破旧厂房角落、昏暗宿舍秘密集会,召开第一次代表会议,用坚定信念点燃东北工人运动火种。”随着讲解深入,队员们的目光落在展厅墙上的早期成员合影上,照片中衣着朴素的工人眼神里透着不屈的光芒,让大家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坚守初心的精神力量。

展厅内,实物展品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锈迹斑斑的铁锤锤头磨损清晰,这是1926年“福纺”纱厂工人大罢工时,工人们筑成“人墙”的见证;几份毛笔书写的传单原稿虽纸张泛黄,但“工友们,团结起来!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字迹遒劲有力,字里行间满是工人阶级的呐喊。谈及“福纺”罢工这一里程碑事件,讲解员声音激昂:“1926年4月27日,近千名工人不堪日本资本家压迫罢工,面对军警镇压和领袖被捕始终未退缩,坚持百日终获胜利,被永久载入中国工人运动史册。”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不时驻足凝视展品细节,认真记录讲解内容,并不时与讲解员互动交流。“当时工人们如何在严密监控下传递消息?”“罢工胜利后生活有哪些改善?”面对提问,讲解员耐心解答,还分享了史料中未详述的斗争小故事。当听到罢工领袖在狱中仍坚持革命宣传、鼓励难友永不放弃时,队员们眼中泛起感动泪光。

“课本上的历史突然鲜活起来,工人们在温饱难继、生命受威胁时仍团结抗争,这种精神太震撼了。”一名队员在笔记中写道。另一名队员表示:“看到真实铁锤、传单,听到鲜活故事,才真正理解‘团结就是力量’的深意。”参观结束后,队员们在旧址前广场交流分享,纷纷表示将铭记工人阶级奋斗历程,把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学习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旧址听讲解员讲解的照片

实践落幕意未尽,红色征程再扬帆

对“红史寻迹队”队员而言,此次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红色精神洗礼,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青年学子近距离触摸历史温度,真切感受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解放和权益奋斗的信念,更直观理解红色精神内涵——那是面对压迫的不屈、团结互助的奉献、为信念牺牲的执着。

夕阳西下,队员们踏上返程,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在暮色中更显庄重,革命精神的红色已融入队员心中。此次实践虽落幕,但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爱国精神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正如队员们在总结中所写:“将带着红色力量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让红色精神在青春传承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成员和讲解员的合影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