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薪火传校史”社会实践队踏上济宁大运河畔,开启了一场“活化”千年运河的文化探寻之旅。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济宁段运河绵延230公里,犹如一条串起水工智慧、商贸记忆与民俗风情的文化长廊。实践队员们沿着古河道行走,试图从斑驳的码头石阶、轰鸣的现代船闸与热闹的非遗工坊中,解码这条“流动的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焕发新生。
一河千年:从漕运命脉到文旅长廊
站在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前,实践队员们被这座“运河都江堰”的精妙设计震撼。据讲解员介绍,明代治水专家宋礼在此创造“水柜”调节系统,使大运河实现“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奇迹,其科技含量在当时世界领先。运河的繁华在济宁古城留下深刻印记。
在竹竿巷历史街区,实践队员们看到明清风格的商铺鳞次栉比,青石板路上的车辙痕迹见证着“南货北运,北煤南输”的商贸往事。当地文保专家指着一处刻有“晋商联号”字样的门楣说:“这里每块砖都浸着商帮故事”。
而在南阳古镇,实践队员们乘舟穿行于水巷之间,家家户户门前的石阶直抵水面,“出门见船,举步登舟”的生活场景,恰似一幅活着的《清明上河图》片段。最让队员们惊喜的是运河文化的多元交融。在东大寺,伊斯兰建筑风格的穹顶与中式飞檐相映成趣,印证了运河作为“文化十字路口”的包容特质;汶上县的运河图碑上,既刻着水利工程数据,又记着文人题咏,展现了实用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活化之路:文旅融合的济宁探索
在“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实践队员们亲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乘古运河游船时,沿岸突然响起鲁西南鼓吹乐,身着明清服饰的“商贩”“船工”在码头演绎着“南货卸船”的情景剧;非遗工坊里,玉堂酱园的老师傅正传授“三伏晒酱”技艺,旁边的剪纸艺人则将运河风光剪成窗花,游客可亲手参与制作。这种“可观、可感、可参与”的模式,正是济宁运河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当地通过“文旅+”战略,已培育出多种新业态:在微山湖,“铁道游击队红色研学线”将抗战历史与运河风光结合,年接待学生超10万人次;太白湖新区的皮划艇马拉松赛事,让选手在竞技中领略运河生态之美;而大运河总督府遗址博物馆的VR展厅,更是让游客“穿越”到明清漕运衙门,体验知府断案、漕粮验收等场景。区域协同发展成为新亮点。在济宁港,实践队员们看到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船正准备启航,这些船只将沿着运河直抵杭州、苏州等城市。
“我们不仅通货运,更通文化。”港务人员介绍,济宁已与运河沿线8市共建“运河文旅联盟”,推出“一票通”旅游线路,去年跨市游客量同比增长40%。
传承之思:守护与创新的平衡术
在本次调研中,实践队员们也注意到运河保护与开发的现实挑战。在某些河段,仿古商业街同质化严重,商铺多售卖地理旅游纪念品,缺乏对运河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部分非遗项目如济宁竹编,因传承人老龄化面临断代风险,年轻一代参与意愿较低;而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个别城区河段仍需持续治理,沿岸绿化植被单一化问题也较为突出。
这些问题在“PCSE”发展模式中找到了应对思路。在汶上县非遗工坊,实践队员们看到年轻设计师正用3D打印技术复刻传统木雕纹样,“老手艺+新科技”让鲁锦织造效率提升3倍,同时保留了传统纹样的文化神韵;南旺枢纽的生态修复工程中,工人采用古法堆土与现代湿地净化结合的方式,既恢复了“水柜”调节水位的历史功能,又建成了兼具净化水质与观赏价值的鸟类栖息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协同推进。
这条流淌千年的大河,正以文化为墨、创新为笔,书写着属于当代的新篇章。实践队员们表示,此次调研让他们深刻理解了“活态遗产”的真谛——保护不是冻结历史,而是让文明的长河永续流淌。(通讯员:李伟强)
图为“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 李伟强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记录运河博物馆文物 李伟强供图
图为中国运河变迁图 李伟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