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翰墨飘香传文化,实践探路启新篇

    2025-08-13    阅读:
    来源:王娜

  在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版图中,群众文化学习是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桥梁。2025年8月5日,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薪火传校史”实践队走进黑龙江省伊春市伊美区地质博物馆,以当地书法展览为窗口,开展社会实践,探寻群众文化学习的活力与路径,在墨香四溢中感受文化滋养与传承的温度。

墨韵流芳,触摸文化脉络

  踏入展览现场,一幅幅书法作品似璀璨星辰,次第点亮这场文化探寻之旅。楷书作品笔锋刚劲如刀刻,结构严谨规整,透过笔锋似在诉说无尽执着,每一笔竖画的挺拔、横画的平稳,都藏着书写者对信念的敬意;隶书作品自带古朴典雅气质,蚕头燕尾的独特笔法间,尽显历史沉淀的韵味,“子建遗碑”等内容,巧妙串联起文学典故与书法艺术,实践队员们在笔画的流转中,领略文学与书法交融的美妙;篆书作品则满是神秘深邃,笔画蜿蜒曲折,恰似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裹挟着古老智慧奔涌而来。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黑龙江省伊春市地质博物馆书法作品 王娜供图

  实践队员从展厅一端缓缓漫步至另一端,不同书体、多样内容的作品,如同打开一扇扇通往群众文化学习世界的窗。实践队员清晰触摸到群众文化学习结出的累累硕果——这远不只是书法技艺从生涩到精湛的提升,更是对文化内涵由浅入深的领悟。有的作品书写经典诗词,在横竖撇捺间重现文学之美,传承着千年诗意;有的聚焦时代精神,将“文化自信”等理念融入笔墨,借书法传递对当下的思考。每一笔墨都不是孤立存在,它们在诉说群众与文化互动的故事,墨香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正娓娓道来 。

以墨为媒,聆听学习心声

  展览现场,墨香成为天然的交流纽带。实践队员与创作者、参观者围站在作品前,深入交流,聆听群众文化学习的真实心声。一位头发花白的书法爱好者,眼角带着笑意分享:自己退休后参与群众文化夜校,最初连握笔姿势都要从头学起,在老师一次次耐心指导下,反复临摹经典碑帖,每一次提笔书写时,都感觉是在与古人对话,那些字帖里的笔画,仿佛带着千年前的温度,能共情古人对文化的热爱。创作者们凑在一起,提及最多的是群众文化学习平台的意义,以前大家独自练习,进步缓慢又易迷茫,如今有了展览这些平台,大家能相互欣赏作品、分享临帖心得,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进步”,书法学习的孤独感被热闹的交流驱散,创作灵感也在碰撞中不断迸发。

  参观者群体里,不同年龄层的人有着各异但同样真挚的反馈。年轻人驻足作品前,眼神里满是新奇与赞叹,感慨原来传统书法可以这么有魅力,一笔一划里藏着这么多故事,以前觉得书法离自己很远,现在才发现,它能表达这么丰富的情感,和我们的生活也能紧紧相连;长辈们一边看着展厅里年轻人的作品,一边念叨着“看到这么多群众参与文化学习,尤其是年轻人愿意静下心来写书法,就知道文化传承肯定后继有人,这墨香啊,能一直飘下去” 。这些交流,让实践队员真切看到群众文化学习的蓬勃活力——它不只是简单的技艺传授,更是一场情感的联结、文化认同的深度建立,创作者因平台找到同路人,参观者因作品与文化产生共鸣,无数个体的文化热情汇聚,为文化传承注入源源不断、奔腾不息的动力 。

  图为黑龙江省伊春市地质博物馆书法作品 王娜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黑龙江省伊春市地质博物馆书法作品 王娜供图

墨香启新,赋能文化发展

  透过书法展览,实践队员思考群众文化学习的发展路径。当前,伊春市以展览等形式,为群众搭建学习平台,但也存在宣传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如何让更多人参与?或许可利用新媒体,开展线上书法课程、作品云展览,扩大覆盖面;怎样提升学习深度?可邀请专家定期讲座、组织外出交流,拓宽视野。同时,要注重将群众文化学习与当地特色结合,伊春的自然景观、历史故事,都可成为书法创作素材,让文化学习更具地域活力。实践队员意识到,群众文化学习是一场“接力赛”,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发力,持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让墨香恒久飘溢,让文化学习成为群众生活的日常。

  实践队员表示要做文化传承的参与者、推广者,把在实践中看到的活力与问题带回学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重视实践育人,实践队员可策划书法交流、文化推广活动,让更多同学感受群众文化学习的力量,也期待未来能以所学助力群众文化学习发展,让墨香不仅飘在展厅,更飘进万家,赋能个人成长,推动文化传承,让学校培养的青春力量,在文化沃土中绽放光彩。

  此次伊春书法展览实践,让实践队员在墨香中领悟群众文化学习的魅力与潜力。从观展触摸文化脉络,到交流聆听学习心声,再到思考探索发展路径,实践队员深知群众文化学习对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通讯员:王娜)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