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红潮涌,凝心筑梦行:当“银发浪潮”遇上“青春力量”
通信员:王喆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8日
当夏日的蝉鸣在枝头此起彼伏,一位青年学子将目光投向了校园之外更广阔的社会课堂。2025年7月18日,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一场别开生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黄三姚养老服务中心温情上演。作为“‘科普+思政’科普红潮涌,凝心筑梦行”暑期社会实践的一员,陈思雨同学将科学的种子带进了这个充满温馨与安宁的院落,旨在探索更具包容性的科普路径,用青春力量温暖“夕阳红”。
破冰:从“听不懂”到“很有趣”的科普之旅
本次实践的核心任务,正是要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能够理解、接受并感兴趣的内容。
实践初期,陈思雨便意识到,面对平均年龄超过七十岁的“银发族”,传统的宣讲模式可能收效甚微。“我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她在事后总结时说道,“必须考虑到他们的接受习惯和认知特点。”
为此,她精心打磨宣讲方案。她摒弃了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据图表,转而从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话题入手,例如健康养生知识、防范电信诈骗的科学原理、智能手机的便捷应用等。为了跨越语言的障碍,宣讲全程采用普通话与临海方言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贴心的沟通策略瞬间拉近了与老人们的距离。
(图片说明:陈思雨正通过平板电脑向老人们展示精心准备的PPT,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图文。)
“一开始还担心他们听不懂,没想到我用方言一解释,好几个阿公阿婆都笑起来了,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陈思雨回忆道。这正是此次实践的第一个突破点:科普不仅是知识的单向灌输,更是心与心的交流。面对不同的受众,必须调整表达方式,尤其在面对老年人时,更要放慢语速、多用比喻、勤举实例。
为了进一步提升互动性和参与感,她在宣讲中巧妙地设计了知识问答环节。问题大多源于日常生活,简单有趣,却蕴含着科学道理。“手机上收到这种中奖链接,应该点开吗?”“夏天吃隔夜西瓜要注意什么?”……一个个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得老人们纷纷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这种互动不仅检验了宣讲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让老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成为了科普活动的主角,而非被动的旁听者。
传承: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年龄层对科普形式的需求,陈思雨策划了一次特别的采访。
考虑到直接采访老年人可能会因听力、表达等问题影响效果,她在征得同意后,选择与养老服务中心一位老人的孙女——一位可爱的小女孩进行对话。这种设计独具匠心,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采访,更像是一场关于“科学传承”的代际对话。
在镜头前,小女孩略带羞涩但毫不怯场。面对“你喜欢在手机上看科学小视频,还是喜欢听老师讲?”“你觉得什么样的科学故事最吸引你?”等问题,她用稚嫩而清晰的语言,认真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提到喜欢看有动画和做实验的视频,因为“很有趣,而且能看清楚是怎么变化的”。
(图片说明:为了解不同代际对科普的需求,团队成员正在采访一位小朋友,倾听她对科学传播方式的看法。)
这次采访的意义远超预期。它不仅为陈思雨提供了关于如何创新科普形式的第一手资料——即视觉化、趣味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性,更引发了她的深层思考。科普工作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覆盖所有年龄层,需要像接力棒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当白发苍苍的奶奶和扎着羊角辫的孙女共同对科学产生兴趣时,这幅画面本身就是对“科普红潮涌”最生动的诠释。
反思与展望:知行合一,服务社会
一场成功的社会实践,其价值不仅在于活动本身,更在于其后带来的深刻反思与长远影响。
通过这次深入基层的实践,陈思雨对“知行合一”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她感慨道,“我亲身体会到了社区工作的不易,尤其是在信息传递上,面对不同文化水平和年龄的居民,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一些居民因年龄或认知限制,对新信息的接受速度较慢,这便要求社区服务必须更加精细化、更具针对性。
居民们一句质朴的“谢谢你,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化为了她心中最宝贵的动力。这让她深刻理解到,“服务社会”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俯下身子、脚踏实地去完成的一次次沟通、一场场活动。
此次“科普+思政”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成功的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它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锻炼了沟通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也让科学的魅力在社区的土壤中绽放。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像陈思雨这样的“青春力量”涌入基层,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共同为建设一个科学、文明、和谐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