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探艺入文馆,非遗耀古今

    2025-08-13    阅读:
    来源:陈冰

  为探寻非遗传承密码,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2025年8月8日,曲阜师范大学“薪火传校史”实践队走进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开启文化馆参观之旅,旨在近距离感受扑灰年画、剪纸、泥塑等非遗魅力,探寻传承脉络。

扑灰年画展区:线条流彩,古韵悠悠

  首先,实践队员们进入扑灰年画展区。色彩鲜艳、风格古朴的扑灰年画极易吸引实践队员们的目光。据文化馆工作人员详细讲解,扑灰年画作为民间传统绘画艺术,有着独特的制作工艺,艺人需先用柳枝烧制的炭条勾勒底稿,再以纸拓印,反复绘制,工序繁杂却造就了其线条流畅、形象生动的画面效果,题材涵盖民间传说、农事生活等诸多领域,承载着当地百姓的质朴情感与往昔记忆,以其古朴的风格、夸张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展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实践队员们仔细观察着每一幅年画,聆听工作人员讲述其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故事,深深感受到了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实践队员们还踊跃参与体验环节,在艺人指导下,拿起炭条尝试勾勒简单轮廓。起初,炭条在纸上不听使唤,线条歪扭,可队员们不气馁,反复练习,渐渐找到手感,虽手法仍显生涩,却更深刻体会到传统工艺“慢工出细活”的精妙。围坐交流时,大家分享观察感悟,还有队员用相机细致记录年画细节,从人物眉眼的神韵,到色彩晕染的层次,不放过任何一处。他们计划回校后制作宣传海报、开展主题班会,把扑灰年画的故事讲给更多同学听,让这承载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瑰宝,被更多人看见。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扑灰年画展区 陈冰供图

剪纸展区:纸间镂空,妙艺传神

  移步至剪纸展区,一幅幅精美绝伦、形态各异的剪纸作品令人惊叹。实践队员们了解到,剪纸艺人仅凭一把剪刀、几张红纸,就能剪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丰富图案,镂空艺术在纸间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装饰,更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的关键元素,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民俗风情与审美意趣。一张张剪纸作品在灯光下熠熠生辉,它们或细腻逼真,或粗犷豪放,题材丰富多样,有栩栩如生的动物、寓意吉祥的花卉,还有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实践队员们不禁为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纷纷感叹剪纸艺术的神奇与美妙。

实践队员们不禁为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纷纷凑到工作台前,向艺人请教剪纸技巧。艺人笑着拿起红纸,飞速转动剪刀,纸屑纷飞间,一只活灵活现的蝴蝶便跃然纸上。队员们兴致勃勃地模仿,有的小心翼翼勾勒轮廓,有的大胆裁剪造型,尽管作品形态各异,却都满是对剪纸艺术的热忱。交流中,队员们还得知,这些剪纸除了用于民俗活动,不少艺人还尝试创新,将传统图案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出文创产品。队员们深受启发,一边用手机记录下独特的剪纸纹样,一边讨论着如何通过短视频、校园展览等方式,把剪纸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更多同龄人,让这纸间的“奇妙魔法”,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剪纸展区 陈冰供图

泥塑展区:泥韵匠心,百态传神

  在泥塑展台前,各类泥塑作品散发着泥土的质朴气息。工作人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这些泥塑从选土、捏制到彩绘,皆为手工完成,匠人们巧手塑造出神话人物、家畜家禽等造型,每一处纹理、每一抹色彩都倾注心血,生动反映当地农耕生活与民间信仰,是地域文化鲜活的“代言人”。这些泥塑造型各异,充满了生活气息,从传统的神话人物到现代的生活场景,无不展现出民间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实践队员们通过与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交流,深入了解到了泥塑的制作流程和技巧,对这一非遗项目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实践队员们被深深吸引,纷纷围在展台边,有的蹲下身子,凑近观察泥塑上细腻的纹理,用手机镜头定格那些藏着匠心的细节;有的主动拿起未完工的泥坯,在匠人指导下,尝试用工具按压、塑形,感受泥土在指尖蜕变的奇妙。交流中,队员们还和匠人唠起家常,听他们讲述传承泥塑手艺时遇到的挑战与坚持。离开前,队员们自发帮着整理展台、擦拭灰尘,用细微行动,向守护非遗的匠人致敬,也把对泥塑文化的热爱,悄悄种在了心里。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泥塑展区 陈冰供图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不时向工作人员提问互动,还上手体验简单的剪纸、泥塑创作环节,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精妙。实践队队长表示此次文化馆之行让他们对高密市非遗有了更直观、深入的认识,他们认识到这些濒危的技艺亟待传承,他们也因此深感责任在肩,后续将通过多种形式宣传推广,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光芒。(通讯员 陈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