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响应国家“银发经济”发展号召,深入了解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现状,8月5日,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银龄关怀”团队深入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姚坊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健康关怀服务与专题调研活动。团队成员通过提供健康检查、上门关怀及深度访谈等形式,聚焦社区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与健康管理实践,探索高校助力养老服务的创新路径。
健康服务送上门,温情关怀暖人心
团队成员抵达姚坊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后,迅速投入服务工作。在中心工作人员带领下,他们携带便携式血压计等设备,分组前往社区部分高龄、空巢及独居老人家中,提供免费的上门血压测量服务。成员们耐心细致地为老人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同时关切询问老人的日常起居和身体状况,提醒他们注意夏季健康防护。对于血压异常的老人,成员们及时告知情况并建议其关注或就医。一位接受服务的老人表示:“这些大学生娃娃真不错,大热天还上门来给我们量血压,关心我们,心里暖暖的。”这实实在在的关怀行动,不仅为老人们送去了健康监测,更传递了社会的温暖。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为老人上门测量血压。高思雅 供图
聚焦社区养老模式,探访老年群体实情
在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实践团成员围绕社区老年人口结构、养老模式及健康现状等议题,深度采访了姚坊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据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社区户籍人口约4050人,常住人口超80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达1182人,老龄化比例高达29%。社区养老以“居家养老”为核心模式,依托社区养老站点,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健康讲座等站点服务和助餐、助洁、助医等上门服务。工作人员特别指出,虽然社区内空巢独居老人较多,但因属拆迁安置小区,多数老人的子女实际也居住在本社区,客观上为居家养老提供了部分便利。
谈及社区老人的普遍健康问题,工作人员观察分析道:“我们服务的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老人,其中60至80岁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尚可,能够参与较多社区活动。但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普遍面临腿脚不便、‘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问题较突出的情况,部分老人还患有重大疾病。”针对这些健康管理需求,中心定期组织健康体检、举办养生知识讲座并提供健康咨询。
图为实践团队采访工作人员。陈悦 供图
数字鸿沟待弥合,智慧养老初探索
在数字技术日益融入生活的背景下,实践团成员尤为关注社区在利用智能设备辅助老人健康管理方面的实践。中心工作人员分享了他们的探索:“我们不仅提供传统的健康服务,也积极引导老人接触和使用智能技术。例如,定期开设‘手机课堂’,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基础功能和健康相关的AI应用软件,如‘豆包’等。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自己查询健康信息,增加获取知识的渠道。”据介绍,此类手机培训课程每月举办1至2场,旨在逐步提升老人的数字素养,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当被问及老年群体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时,工作人员结合日常接触的案例强调:“对于社区里众多患有高血压、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持续、便捷的健康监测和及时的生活帮扶是最实在的需求。这也是我们坚持提供上门量血压等服务的出发点。”这反映出,在推进智慧养老的同时,基础的、人性化的线下服务对保障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仍然至关重要。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社区工作人员 供图
专业视角悟真知,青春助力夕阳红
通过此次姚坊门社区的深度实践,会计学院“银龄关怀”团队的成员们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挑战与创新实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他们亲身体验了为老服务一线工作的细致与不易,也深刻感受到基层养老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团队成员认识到,应对深度老龄化挑战,需多措并举:巩固和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模式,做实基础服务是关键;同时,积极探索适老化的智能应用(如健康监测设备、便捷信息查询),并辅以充分的操作培训,能帮助老人共享科技便利。作为会计专业学子,他们更意识到自身专业在养老领域的潜在价值,例如在优化养老资金使用效率、评估社区服务项目成本效益、设计智慧养老平台可持续财务模型等方面,未来可贡献独特的专业智慧。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服务奉献,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社情课。成员们表示,将认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有价值的报告并在校园分享,未来持续关注养老事业,结合专业所学,为探索更普惠、更智慧、更温暖的养老模式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