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智铸盾 平安江城

    2025-08-13    阅读: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红旗警卫队
(通讯员何传慧刘童舒潘钰婷摄影刘童舒)聚焦城市安全设施效能,关注民生服务细节。6月28日至7月3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红旗警卫队”实践队在武汉开展了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一键报警装置使用现状调研与优化路径探索”为主题,深入各类公共场所,通过走访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社区宣讲等多种形式,为优化一键报警装置应用、强化社会安全保障贡献力量。
  穿梭公共场所,摸清装置真容
  一键报警装置实际情况如何?队员们走进学校、社区、商场、交通枢纽等实地探查——在武汉站候车大厅,队员们各司其职:一人记录装置的安装位置与外观完好状况,一人留意旅客对装置的关注度,其余人则向值班民警请教设备的响应流程。
  结束武汉站的调研后,队员们转赴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走访了街区内12家商铺、3处游客服务中心和2个历史建筑片区。在昙华林社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装置的响应流程:“只要有人按了报警键,监控中心的屏幕会立刻显示具体位置,我们会在3分钟内通过对讲机确认情况,5分钟内赶到现场。”

  图为实践队员在昙华林与工作人员访谈。刘童舒供图
  随机走访民众,倾听多样心声
  “您知道路边那个红色按钮是干什么用的吗?”6天里,这样的询问在武汉的街头巷尾重复了无数次。实践队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一键报警装置的认知和需求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优化安防服务的重要依据。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民众。刘童舒供图
  年轻人对装置的知晓度相对较高,但清楚使用流程的很少;大部分老年人则了解甚少。针对这些情况,队员们耐心普及使用方法,发放宣传手册,努力消除大家的认知盲区。
  7月1日傍晚,紫阳湖公园的广场舞队伍旁,队员们与市民交流,一位65岁的大爷提出:“按了之后谁会来处理?”这促使队员们在后续问卷中增加“对响应机制的认知度”选项。此外,队员们还制作了“大字版操作指南”,将操作步骤绘成漫画,方便老年人理解。
  走进社区宣讲,关爱老年群体
  鉴于老年人对装置普遍了解不足,7月3日,队员们走进武昌区水陆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开展专项宣讲。他们通过PPT讲解、视频放映等方式,介绍装置功能和使用方法。为让老年人易懂,队员们把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达,比如将“按下按钮触发报警”比作“打电话叫家人帮忙”。

  图为实践队员在水陆社区宣讲。刘童舒供图
  “大家看,这个红色按钮就是‘救命键’,按下去之后,社区和派出所都能收到消息……”实践队员边演示边讲解,周奶奶听完介绍后笑着说“有这个按钮好啊,万一摔倒了,按一下就能有人来帮忙,比打电话方便。”
  活动得到了社区居委会的高度评价,社区主任表示:“大学生们的宣讲接地气、有实效,让老人们学到了实用的安全知识。”此次宣讲提高了老年人对装置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为他们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专业分析总结,助力安防升级
  实践期间,队员们紧扣主题,深入剖析武汉一键报警装置的使用现状与问题。活动结束后,他们运用统计学专业知识,对收集到的278份有效问卷、20份实地观察记录、12份深度访谈报告进行归纳分析。
  通过系统化处理和专业分析,队员们形成报告,为相关部门完善一键报警装置提供参考建议,助力提升武汉市公共安全水平,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图为实践队员们在东湖合影。刘童舒供图
  “数智化的安防不应是冰冷的设备,而该是有温度的守护。”这份融合了统计学专业洞察与实地调研智慧的报告,将为武汉一键报警系统的优化提供青春视角,让每一个红色按钮都成为守护民生的“安心密码”,让智慧城市的安全防线,在青春力量的浇灌下愈发坚固。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