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解码七秩校魂,传承曲师薪火

    2025-08-13    阅读:
    来源:郭家欣

  七秩岁月里,曲阜师范大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的校训如基因般融入校园肌理,而图书馆作为知识与精神的双重载体,始终默默见证着校史的流转。8月6日,“薪火传校史”实践队重访图书馆,在书架的延伸里、建筑的肌理中、水景的倒映间,解码七十年校魂的传承密码。

建筑与水景:空间里的精神注脚

  站在图书馆前,新中式风格的建筑气势恢宏,飞檐斗拱呼应着齐鲁文化底蕴,宽大的台阶仿佛在诉说 “登高望远” 的治学追求。回溯校史,建校初期的图书馆不过是间朴素平房,师生们在煤油灯下整理藏书;如今,这座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的建筑,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成为校园精神的象征——它见证着学校从“艰苦创业”到“守正创新”的跨越,也隐喻着曲园学子们对“文化传承”与“教育现代化” 的平衡坚守.

  图书馆旁的水景这份厚重添了几分灵动: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建筑轮廓,恰如校史中“诲人不倦”的温柔注脚——它营造出宁静治学的氛围,也暗合“文以载道,润物无声”的育人智慧。实践队静坐水边,听馆员讲述:早年图书馆前是片荒地,师生们自己动手栽花种树,如今才有这景致。从 “垦荒造景” 到 “生态育人”,空间的变迁里,藏着曲师人 “以环境养精神” 的七秩传承。

书架延伸:知识传承的七秩脉络

  踏入图书馆,目光被整齐排列的书架牵引向远方,新旧交织的书籍如时光的拼图,拼凑出曲阜师范大学十年的学术脉络。

  建校初期,图书馆藏书有限,师生们在泛黄的古籍与外文原版书中“啃硬骨头”,《电磁学讲义》里,批注的公式推导见证着学科奠基的艰辛。而今,人工智能、生态保护等新兴领域的专著摆满架,电子资源库连通世界前沿,书架的延伸,正是学校 “学科拓新” 的具象体现。

  实践队员翻开一本 1985 年版的《古代文学研究》,扉页上写着 “愿后辈学者,承续文脉,学无止境”—— 这行字穿越四十载,与校训 “学而不厌” 遥相呼应。从 “一穷二白” 到 “兼容并包”,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是曲师人 “以知识为桥,连接传统与未来” 的注脚,七秩学术传承,在这延伸的书架间悄然流淌。

青春解码:在图书馆续写薪火

  实践队员在图书馆开展了 “校史寻踪” 行动:整理古籍室的老照片,看到首届学生在图书馆前排着长队的场景;访谈退休馆员,听她回忆“用算盘统计借阅量”的岁月;实践队员还在自习区举办 “校史读书会”。师哥师姐的毕业论文,也曾躺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被无数后辈借阅学习。

  这些发现让实践队员们震撼: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校魂的 “基因库”。七十年间,无数曲园学子在这里求知、思考、突破——在书架间找到人生方向,在台灯下写出影响学界的论文。如今,实践队员翻开前辈们读过的书,突然明白:“薪火传校史”,传的不仅是校史故事,更是藏在图书馆里的“治学精神”与“育人初心”。

  当实践队员们整理完最后一本老书,发现书脊上的校徽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是七秩薪火的映照,也是我们青春传承的起点。七十年校史,图书馆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它见证了知识的迭代,建筑的成长,更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曲师人 “学” 与“诲”的坚守。此次实践,让实践队员在书架、建筑与水田间,解码出校魂的真正模样——那是对知识的敬畏,对传承的担当,对育人的热忱。

  值此建校七十周年,实践队员愿以青春之名,接过图书馆里的传承接力:像前辈们一样在旧书里挖掘新知,在新领域勇敢拓荒;把“学而不厌”的执着、“诲人不倦”的温度,融入未来的学习与实践。让曲师薪火在新时代燃烧得更加炽热,为七秩校庆写下属于青春的传承篇章。(通讯员 郭家欣)

  图为曲师大图书馆外 郭家欣供图

  图为外国友人参观曲师大图书馆 张鸿研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整理图书 张鸿研供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